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让爱心与生命同行
(报告文学)
柯惠芬 许荣波
人生,如果遭逢了一件不幸事,那么,命运的天平将会就此倾斜。
——题记
沉重的叹息
2010年,对于港口分部第二作业区的蒋沪勇来说是个多事之秋,他的命运发生一次重大转折,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噩运降落到他身上。他在职工健康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医生叫他尽快进行复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蒋沪勇茫然不知所措,像被雷电猛然重重一击。
白血病又名“血癌”, 100多年前,在西欧发现一个贫血的病人,血液抽出放置一段时间后,血液中有一层黄白色“脓样物”,其成分全为白细胞,故称白血病,是白血球生成组织的恶性肿瘤。
对于这种病,一说起自然让人悚然色变。当得知自己患了这样一种病,蒋沪勇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抑制不住的紧张和惶恐。为了确诊病情,他决定去省级医院进行检查,于是来到了省级权威医院——广州南方医院,没想到,诊断的结果仍是如此,并且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蒋沪勇听罢,头“轰”一下子大了,头皮一阵发紧。他的妻子更是内心慌乱,好像整个世界瞬间失去了平衡,天在旋,地在转。
蒋沪勇是一个勤奋的青年,在生产上是一把好手。他常常是一身工装,啥事都干。他是一名班长兼顾着调度的职能,所以,生产签单、派工、出车,吊装现场确认,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是生产上无可置疑的一把好手。
谁曾想,正当他将全副身心放在工作上,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一连串灾难却接踵而至。
2010年3月,蒋沪勇刚送走身患胃癌的父亲,8月份,一家人把父亲的骨灰送回上海安葬。回来后,蒋沪勇便出现了感冒症状,持续高烧,胃口大不如前,起初他并没在意,以为这只是普通感冒而已,吃了几片感冒药就会好了,所以未有多作理会。哪想到,一场可怕的变故正向他逼近。2010年11月份,他查出患有白血病,这让他陷入了极度绝望之中。
常言道:“有什么千万别有病,没什么千万别没钱。”如今,这两件事都让蒋沪勇摊上了,这个打击不可谓不重。蒋沪勇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蒋沪勇的工资收入。过去,偶尔有点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蒋沪勇都不敢往医院里跑,咬咬牙就抗住了。即使是有了稍大的病,他也是望医院之门而却步,除非那病会一时三刻即时要命。这回,却由不得他作主了,这病恰恰是性命攸关的病。
住院已是实属无奈,庞大的住院费用,又岂是他这样的家庭所承受得了的?从检查到办理入院手续的一概都是由他爱人一手办理的,这副无形的担子,就直接压在了他妻子的肩上了。
入院后,蒋沪勇心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一连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对于自己的病,蒋沪勇复杂的心情中更多的是夹杂着一种无助与无奈。
蒋沪勇的病由于迁延日久,致使病情日趋严重,在经过一系列治疗之后,医院只好采取化疗的方案进行治疗。躺在病床上的蒋沪勇体重骤然下降,足足瘦了一圈,一只手臂打着吊针,臂弯处还插着一根极细的放疗管,从血管直通心脏。当化疗起了反应时,蒋沪勇感觉到气喘胸闷,人就恶心、呕吐,五脏翻腾。由于他的病情几经反复,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由于饱受疾病的煎熬,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憔悴的脸上常常带着病态的倦容。
蒋沪勇的妻子不时用微凉的摸了摸蒋沪勇的额。这些天,只要一看到蒋沪勇,她就鼻子发酸,眼角发潮,直到泪水快要决堤时,才背转身躲在没有人的地方悄悄地抹几把泪水。
看到妻子流泪的情形,蒋沪勇不禁一怔,心中有点歉疚,都是自己害苦了妻子。她整天洗衫煮饭,忙完一样又一样。日夕操劳,人都消瘦了。
他妻子的想法却并非如此,苦点累点倒在其次,为了丈夫能早日康复,再苦再累也值得,正是这一信念,支撑起她整个疲惫的身心。在医院,他的妻子除了悉心照料他外,尽量避免涉及病情话题,一谈到这个话题,蒋沪勇的心情就会沉重。一个患上了重病,其思想负担之重是可以想见的。
心态的变化,对治疗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意志消沉更是医家大忌,只有鼓起勇气才能孕育出希望。为了消除蒋沪勇的顾虑,在蒋沪勇患病期间,第二作业区的班子成员多去次探望他,鼓励他振作起来。职工们也纷纷发来短信,鼓励他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2010年12月份,当副主任黄平带队到中山港考察时,二区的班子还委派他们顺道到广州看望蒋沪勇,带去他们良好的问候。在广州,蒋沪勇见到黄平他们一行,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黄平鼓励蒋沪勇说:“现在科学昌明,这种恶性疾病已非绝症,只要好好配合医生治疗,身体一定会得到康复。”
在大家的开导下,蒋沪勇放下了包袱,摒弃杂念,逐步走出心理阴影,从而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亲如一家人
自从蒋沪勇患了病,一片愁云惨雾笼罩着这个家庭。蒋沪勇的家庭本就不宽裕,现在更见艰难了。蒋沪勇妻子原来有一份工作,是他一连托了好些熟人,费尽了周折,好不容易才替她找到的一份在私人纸巾厂的工作。可如今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妻子辞了工到广州来陪护蒋沪勇。为了方便煮些汤水给蒋沪勇吃,他们只能像其他病号那样花600多元在医院附近租了间没空调,也没暖气,更没有冷热水用,小到仅可容身的小房子住,每天拐七八个弯,走上几公里的路。
经济上的拮据,所以凡事都要斤斤计较,为了给父亲治病已花费不少,如今又是一笔巨额花费。样样都要花钱,能不量入为出?而治疗费用也贵到了极点,单那一条化疗用的,比牙签还小的管子就要1000多元钱。每期化疗后医生都建议他打一种1万多元1支的自费针。每天一大叠针票和各种名目的化验单,而每天的费用清单就放在床头柜上,动辄上千元。
看到这种状况,二区书记柯惠芬深感痛心,眼睛一阵发涩,她喟然长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浮上心头。多好一位职工啊,怎么就与这种病起了生命的纠缠,原本还属过得去的家庭,就此陷入了“愁穷重于山,终年压人头”窘境。
回到家里,她好长时间心情不能平复,陷入了沉思;夜静更深的时候,她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心中始终有一种牵挂。她心里清楚,虽然去年以来公司对大病职工的医疗费用在社保报销后给予100%的报销,这对蒋沪勇来说无疑是减轻了大部分的负担。在他患病后,港口分部工会又及时为他申请了各种救助金,三级互助会也及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有了这些,蒋沪勇手头上的窘遇有了质的转变。尽管如此,他的家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没了经济来源的家庭不是缺这,就是缺那,生活上常常是捉襟见肘。
柯惠芬决定和于育湛商量一下,广泛发动二区职工为蒋沪勇捐款,尽管力量有限,但能解决多少困难就解决多少困难,也算是为职工稍尽绵薄之力。
很快,二区领导班子就形成了共识。
当天下午,柯惠芬到港口分部开了一个车间书记会议,会议期间,她念念不忘发动职工捐款的事,趁着会议休息的闲暇,她草拟了一份倡议书,回来之后张贴在公示栏上。
2011年1月18日的早上,在经过简单的动员后,二区进行了捐款活动。
一手独拍,虽疾无风。但大家行动起来,就会形成力量。在捐款仪式上,大家同是工友,都知道蒋沪勇生活比较困难,于是书记带头捐了1000元钱,职工陈定军、丁志明随后也各捐了1000元,职工们慷慨解囊,格外大方,你50,我100,在短短几天里,共收到捐款共17920元,除了本区77名在岗职工(含劳务工)100%捐款外,还收到了6名外单位职工的捐款,商务科的科员陈国洪,那天她正好来二区办事,正好赶上了捐款活动,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捐款的行列,捐了200元;罗金列是船队的职工,一向热心助人。他在上班途中听二区职工陈定军说为蒋沪勇捐款的事,便委托陈定军带来了200元钱捐款。
职工们捐款的踊跃程度和捐款额度都是出乎柯惠芬的意料,她颇觉意外之余,又深感欣慰。
2011年2月1日,蒋沪勇从广州回来过年,正好碰上分部领导宴请第二作业区班组长的晚宴。由于他是班长,也在应邀之列。当晚,分部领导因事未能出席,经理办副主任熊才华当晚主持晚宴。大家落座后,相互嘘寒问暖。二区主任于育湛、熊才华将职工们的捐款,公司和分部的慰问金、分部团委手拉手扶贫助学的礼品交给了蒋沪勇,并转达了大家对他的关心和支持。蒋沪勇一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竭力想表达自己的满怀感激,可急切间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只好站起来,一叠连声地道谢,反复地说:“我的事让大家费心了,真不知怎么感谢大家”。于育湛和熊才华让蒋沪勇坐下来,说:“你不要说这些见外的话了,我们同在茂石化,亲如一家人,一家人就不要说两家话了,好好治疗,争取早日回到岗位上跟我们并肩作战。”
回到家里,已是寂寂长夜。蒋沪勇思潮起伏,难以成眠。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连夜写了一封感谢信,在写信的过程中,由于激动难抑,泪水几次沾湿了信笺。
第二天,他托同事将感谢信带到单位,还誊写了一份,让家里人带到报社去,最终,这封感谢信刊登在《茂名石化报》上。
爱的奉献
治疗白血病,关键在于骨髓移植。骨髓移植要有相同的骨髓配对。医生就曾经说过,像蒋沪勇目前这种情况,必须做骨髓移植。他的亲属去做了配型,并不符合。如果单凭亲属做骨髓移植显然是不行了。那就只有退而求其次,进行化疗,然后等待中华骨髓库是否能传来好消息,或者是等到自身的指标正常后做自体移植手术。当然,在普通人群里寻找配对也不失为一条捷径。可问题是,在骨髓配对中,无关人群中配对相符率只有五千至一万分之一,毕竟是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要找到可以配对的骨髓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有足够有志愿捐献者,才有可供治愈的机会。
在经过再次化疗之后,蒋沪勇的血小板又急速下降,广州血库的血浆告罄。在前二期的化疗中,同血型的亲属已经为他捐献了血小板,他在华师大就读的侄子还发动了几个同血型的同学也为他作了捐献。
而第三次化疗,一直等不到血库的消息,实在是找不到可以捐献血小板的人了。万般无奈之下,蒋沪勇想到了自己的工友,想到了港口这个大家庭。1月27日早上他从广州打电话回来求援。
这是一个重症职工的求救,一个普通的职工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发出的呼声。
二区领导向分部领导作了汇报,分部领导听了,指示工会尽快把事情落实好,对于符合血型,愿意捐血的职工,将名单统计出来。
一方有难,八方呼应。
船管部的罗金列和二区的冯胜健听到这个信息之后,分别找到了车间领导,要求上广州为蒋沪勇捐血。
罗金列,原来是二区职工,后调到船管队当了水手。当他听说了蒋沪勇的事后,心里不平静起来。在二区时,这两个“眼镜仔”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他们之间有着割舍不掉的兄弟情谊。他第二天回来上班后,向领导请假,为了确保血型的准确性,他在当天下午赶回茂名血站作进一步的检查,他的要求本来是遭到拒绝的,但茂名血站看到他是经常义务献血,就额外地帮了这个忙。出了血站,他赶忙坐出租车赶到茂东站买车票,当他气喘吁吁地赶到茂东站时,已是下午的五点钟了。
出租车刚进入火车站广场,就看见了翘首以待的冯胜健。
这时已是临近年关岁晚,车站人满为患,喧闹不已,到处挤满了拖着行李赶着回家过年的人,这时,到广州的车票已属一票难求。看到这情景,他们十分焦急。时间紧迫,刻不容缓,为了买到车票,他们在车站整整排了一宿队,在经过长时间的等候,他们终于买到了第二天一早上广州的车票。
28日早上七点多他们就乘车赶往广州,由于通宵未眠,他们疲惫不堪,刚上车就肩靠肩地坐着,在长途车的晃荡中,不一会就呼呼的睡着了,很快便鼾声大作,附近的人都忍不住看他们一眼。直到长途车停下来时,过道上人声嘈杂,他们才睁开发涩的双眼,这才发觉广州站到了。
出了车站,正好遇上强冷空气南下,南下的空气裹挟着一股清冷的寒风在大城市的上空盘旋,大街上的人群袖着手,缩着脖,畏缩在早春的寒彻中。到了站外,举目四望,但见人来人往,车流如织。他们招手叫了一台出租车,径奔南方医院。到了南方医院,他们才知道献血的地点不在医院而在中心血站时,又急勿勿地从医院赶往广州中心血站,几经奔波,罗金列终于顺利地捐献了血小板,而冯胜健因心速过快的原因,中心血站的医生拒绝了他的捐献。
冯胜健由于没有献上,心里很急,他想可能是当天跑得太急的缘故,所以,第二天,他又去尝试捐血,医生说暂时已经够了,等有需要时再捐。说完,医生也没和他多磨,忙自己的去了。
看到工友热心为自己奔走,蒋沪勇胸中涌动着一股暖流,双眼泛红,泪水瞬间溢满了他的眼睛,渐渐模糊了他的视线……
声气相通,血脉相连
过年后,蒋沪勇回医院做了第四期化疗。化疗后血小板再次急剧下降,2月23日,由于血小板已降至零,虽经输液,蒋沪勇仍然高烧不退,虚汗襦湿了枕头,脸色苍白,有时还出现迷离恍惚的现象,显然是病情进一步加重了,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这是多次化疗后造成了结果。化疗造成了耐药、免疫及造血功能紊乱,这些化疗中和化疗后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的话,那结果让人不敢往下再想……
蒋沪勇的家人心有余悸,渴望得到血小板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下午19时25分,蒋沪勇的哥哥蒋沪年几经犹豫之后,还是打电话向港口分部副书记、工会主席劳勇求援,在电话中,蒋沪年开始时有所顾虑,欲言又止,显得心事重重,最后他像下了很大决心,向劳主席作了倾诉:“事情是这样的,沪勇的血小板不够,求告无门,这时想起了我们茂石化这个大家庭来了。前次麻烦过一次了,这次要不是迫不得已,真不敢给你们添麻烦了!”
劳勇说:“有事找我们就对了,大家同在茂石化,声气相通,血脉相连,你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当即,他指示二区党支部书记尽快与分部各支部书记联系,对各车间的B血型的职工的情况进行摸查,只要是身体健康的,适合献血的,马上把名字报上来,有献血意向的及时联系。
柯惠芬立刻拨打电话各车间支部书记的电话,展开了网搜式的急寻B血型职工的工作,一场挽救生命的爱心行动开始了。
很快,一向办事沉着稳重,雷厉风行的民警队书记李土春打来电话,说他们那里找到2名职工是B血型的,一个叫朱红标、一个叫莫举飞。柯惠芬当即与这两名职工联系,他们都答应做好献血的准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紧接着一区书记张洪光打来电话,说一区也找到了4名B血型的职工愿意作捐献的职工。
一区书记张洪光是个热心人,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厌其烦地拨打电话,找到一区12个班组的班组长,这12个班组长又分别联系各自的班员,很快,信息反馈到张洪光书记这里来了。有4名职工是符合血型的,他们分别是赵健、李柏苇、陈志茂和柯桂文,其中李柏苇是党员,赵健是预备党员,他们一听是要救二区的一位职工,就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到广州献血。
湛江、茂名、三区、船队、后勤等支部书记也都积极在本单位进行了调查,不断有好消息传来,一时间,二区书记的手机响个不停。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劳勇主席、党工部黄业锋、副主任林美玲对此都非常关心,频频打电话到二区询问调查的进展情况。为了做到有备无患,劳勇主席还亲自到经理办查看港口历年的献血档案,看看是符合血型的人数,看看有没有可以圈定的人选,如果有,必要时亲自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事实上并没有等人来做思想工作,职工们已经自觉行动起来了,这些职工似乎看到了远方焦渴的眼睛,感应到一种无形的召唤,一种情感的撞击。他们知道,人是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现在献血就是救人!救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职工纷纷打来电话要求献血,好像不抽自己身上的血,就对不起身在远方饱受病魔折磨的工友。一些职工甚至直接找电话给劳主席,要求献血。值得一提的是,财务科科长周志伟不知怎么听到了这个消息,他直接打来电话找劳主席,说他是B型血,血型完全符合,并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身体很好,很适宜北上献血救人。
打电话的人越来越多,一时间,劳勇主席应接不暇。当初,他对于有多少人会去献血心里也没有底,即便是找到了B型血的人,可能还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做耐心、过细的说服工作,现在看来这些已属多余的了,职工们都争着去献血,而且心情迫切。虽然仅简简单单三两句话,没有一句半句豪言壮语,每一句话都是那样实在,又那样真诚。
职工的行动体现的是一种博大的爱。劳勇主席大为感动,感慨万分:多好的职工啊!尽管素未谋面,但心是彼此贴近的,人与人之间总是洋溢着一种浓浓爱意。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对工友情谊的一个最好的注解。
爱让希望延伸
在生活中,懂得珍惜一切,不怨天尤人的人,才有可能在生活的激流中站稳脚跟,形成生活最亮丽的底色。
蒋沪勇的病情受到了控制,各项指标也都渐趋稳定。因此,蒋沪勇心情渐觉开朗,放宽了心态,从跟病魔作斗争中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蒋沪勇患上白血病是不幸的,值得庆幸的是,他是港口分部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他的病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领导没有忘记他,时时刻刻过问和关怀,有这样一心惦记着他的领导,真是难得;基层党组织及时地把温暖送到了职工的心坎上,让职工时刻感受着党组织的温暖,使他承载着企业这份沉甸甸的感情;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急需帮助的时候,与他相识或不相识的工友们总能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将爱心传递。而这一份独到的情怀是最美好的,自始至终至真、至诚、至朴。这一份爱已经融入了希望,爱让希望延伸。
在港口人的爱心行动里,这涓涓细流,已经汇聚成了一股博大的热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