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民国,是我至为倾慕和怀念的一段历史,记得以前学《中国新闻史》的时候,看到那个时代的报人和评论家,总是意兴风发,他们挥斥方遒,凭借一支笔杆也敢于同政府叫板,若是政见不同,直接在报章上炒的不可开交,拔刀相向的气氛呼之欲出,然而私下见了面,仍然彼此尊重。
民国时期的文人,也是格外的有风骨,活跃在历史上的那些赫赫有名的文人们,很多都当之无愧地可以被称作为“大师”,比如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辜鸿铭、胡适、傅斯年... ...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即使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但整个社会的风气仍旧对文人画家无比尊重,就算是军阀、资本家、政治家,也往往对他们礼遇有加,徐悲鸿出外游学经费全来自资本家赞助,而刘文典甚至同蒋介石大打出手,毫不客气得骂得他狗血喷头,蒋公气得冒烟,也不过是将他发配到安大而已。
那个时代对于真正有才之人,往往格外宽容,不计较出身经历,沈从文只是高小毕业,不过是湖南乡下的土包子,因为文采了得,也能够有机会做得大学教授;陈寅恪出国游学一圈却未拿到任何文凭,然而梁启超全力向清华大学校长举荐他时候说道: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甚至拿自己的出走作为威胁。
1933年的中国梦看民国时期的人和事,总是分外爽快,他们身处在新旧交替的年代,各种思想都齐齐交汇,真正是百花齐放,五彩纷呈。
总是孜孜不倦地寻找些和民国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文本,心中对那些大师们倾慕不已,既然无缘身在那时候,好歹要多了解一些,多知道一些才好。
这本书十本至为简朴的民国时期的史学资料,书的缘由很简单,《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了一份征稿函,提了两个问题:1,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2,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这样的标题,有点类似于学生时代的作文,想必每个曾经的学子都写过类似于:我的梦想或者二十年后的中国之类的文章,本来不足为奇,不过是一家杂志的一起兴起而已,向读者发放调查问卷做一期杂志内容而已,并无多大的价值。
但是这份问卷回收的时间是1933年。
而——1932年,中国东三省沦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第四次对红军进行围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利益“。
那是一个中国摇摇欲坠,国人水深火热的一年,在这样的时候,谈论所谓的中国梦想,或许更大的是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吧。
即使身处泥泞,也不要忘记抬头仰望星空。
即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仍旧有那么多满怀热情的中国人对未来的中国未来的自己充满希望。
正是这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民国不会灭亡不是吗?
一页页翻过,看着81年前的国人们,谈论着自己或许悲观或许绝望或许满怀期待的梦想,心内竟不由得生出强烈的感动。
这些谈论梦想的人,有些是文化界、政治界、报界等行业的大佬,有些人的名字耳熟能详,然而我却不知道,他们原来关于未来的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期待,而有些是我听都没听过的普通读者,他们在历史上从未留在足迹,此时,他们的梦想却依旧鲜活而令人动容。
那些尘封在历史里的梦想,有些早就已经实现,比如民族独立,不沦为殖民地,不被列强欺凌,比如自立自强,比如人民可以吃饱饭,穿够衣,比如普通人亦可以接受教育,比如女子亦可以独立工作... ...
然而,1933年,那些具有卓越见识的先人们所说的很多梦想,却迄今仍旧留有遗憾。
比如林语堂所言:我不做梦,希望政府保护百姓,只希望不乱拆民房,及向农民加息勒还账款。——有多少百姓仍旧在为了”强拆“不停上访却依旧得不到解决呢?
1933年的中国梦,至今仍够令人警醒而生出挫败之意,可见我们当今的中国,仍旧是一个不令人满意的中国吧。
只是,即使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仍然像81年的那些先人们一样,对未来的中国,对未来的自己,充满梦想,充满期待。(《1933,聆听民国》书评/狸奴老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