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4月,成立两周年的兖矿集团兴隆庄矿“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时又是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经拥有了“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山东省技师工作站”等称号。在为采掘单位培训的540多人次职工中,50多名青年职工成长为单位技术骨干,30人晋升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
    “成绩与荣誉的获得离不开矿领导、矿工会和各单位的支持。”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高兴亮介绍说,工作室成立之初,矿上专门开辟了用于工作室活动的基地,条件可谓一流,除了集团公司投入的10万元活动基金,矿行政每年还提供8万元活动经费,矿工会为工作室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和各类办公、教学设备设施,同时还协助制定了工作室日常运行制度。工作室所在单位教育培训中心,无私提供了由西安和利德公司研制的采煤机和液压支架两套仿真教学仪器。各技术、劳动等职能部门和各单位,大力给予科技资源、业务、人员以及时间上的支持与扶持,解决了工作室自身科技资源紧张和技术研发能力上的开发利用问题,确保了工作室从活动组织、经费保障、业务交流等各方面的正常运作。
    强大的凝聚力和保障力,有力激活了工作室的人才集聚效应,目前,工作室10名成员全部来自采掘一线的生产技术骨干,涵盖了采煤机、掘进机、综采电工、综采钳工、液压支架工等采煤专业五大工种系列。他们中有7人是高级技师,3人是技师,人人都有响当当的荣誉头衔,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煤炭行业劳模、济宁市劳模、集团公司劳模……
    工作室自成立之初就恪守“弘扬先摸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提升职工专业素质”这一理念,坚持每季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和交流活动情况,研讨现场技术难题。坚持每周两小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集中培训,由每个工作室成员负责本工种培训,采取理论学习和实际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如进行设备元器件的拆卸、装配和焊接。同时,针对生产一线职工业余时间少的实际,创新培训模式,利用矿井大检修时间或每月一次的班前时间,把培训课堂搬到区队现场,利用大屏幕电视等有利条件,反复为职工播放电子演示文稿。而在区队生产任务相对缓和、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又及时安排青年职工到综采车间进行为期1至3个月的现场培训学习。若井下设备出现故障,工作室成员便就地教学,带领学员在现场手把手、口对口传授,及时把故障的原因、判断方式、处理方法、预防措施等进行讲解。在每期培训结束后,组织所有培训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和比武竞赛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由矿工会给予适当奖励,吸引了更多的青年职工迈进工作室,争相学技术、提业务。
    高兴亮说,今年为适应矿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贴近煤炭发展形势和公司改革改制的实际,工作室进一步拓展思路和运作模式,与矿技师协会、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融合,采取三套系统一个平台开展工作,确保实现节约挖潜、信息共享、攻关协同、研发合作、同步交流的目标,同时活动组织实现纵向结合和横向渗透,各项活动与职工素质工程、“学练树”活动等相结合,做到相互依托全面提高。
    “劳模创新工作室在高兴亮、张学研等劳模的奉献带动下,两年的心血不仅为矿井培养了高端技术人才,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技术含量。”矿工会主席田兆华赞赏有加地说。
    两年来,工作室先后参与了西安和利德软件公司“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课题中相关工种的编写,提出多条改进建议,并把积累的事故处理经验无偿编入,该软件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与优秀推广项目”二等奖;编写了两套电牵引采煤机的使用与培训教材及《电牵引采煤机实用维护技术》一书,该书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印刷发行,并荣获山东省经信委2013年度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一等奖。改造完成了“煤矿采掘设备液压试验台的改造”、“液压支架安全阀试验台的改造”、“变压器二次保护试验台”、综采工作面抽架用机械手装置、采煤机专用弧形二次负压降尘装置等30多个革新项目,提高工效近10倍,10多个项目获矿创新成果奖。特别是采煤机故障率由原来的0.6小时/万吨下降到0.1小时/万吨,每年提高采煤机有效运行时间150多个小时,每年为矿井间接创效40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