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8|回复: 0

(导游)情迷越南, 不需要任何理由

发表于 2014-5-3 12:48: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102250174.jpg



越南

  是颤颤悠悠的扁担里牛奶果的滋味

  是几耳急促清脆的三轮车转弯的铃声

  是一位身着奥黛的曼妙女子的宿命

  是一条夹杂着不咸不淡不暖不凉气息的河

  是一个若即若离循环往复的梦

  是一种繁华尽头的惆怅

  越南的无形

  天已经亮了。被窗外一串清脆的鸟叫声惊醒,叽叽喳喳的。我用被子蒙住头,继续睡觉。起床时,已经听不到鸟叫的声音,也许是淹没在早起人的各种嘈杂的生活作息声中。回想着刚才的鸟叫声,好像很久没有听见了,这是不是预示着春天回来了。

  我不确定春天是不是真的来了,因为这个冬天,我觉得已经持续了很久,会不会因为很久没听见的一阵鸟鸣声就结束,嗯,我不确定。

  每次交稿夜我都不能睡得踏实,辗转反侧,半梦半醒的。专栏作者又闹“罢工”,万般无奈下我只好自己提笔,却全然没有头绪,不知从何处写起。

  2003年去的越南,当时未写游记,有的只是零星记忆和简单的文字记录,再加上屈指可数的几张留影,那时候的我是极不喜欢照相的。

  然而,如今的我一定是比去越南时更了解越南的:建造在林肯纪念堂旁边的宪法公园里的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由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大学同窗的美国同屋、一个山东籍姑娘,后来嫁给了一个越南裔美国人;旧金山联合广场附近的越南河粉店出售着我认为的全世界最好吃的河粉,老板娘是个中国人……我印象中的越南好像总是与美国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和许多人一样的越南情结,还因为那令人无法抗拒的淋漓尽致的玛格丽特·杜拉斯。“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在《情人》中,杜拉斯用追忆似水流年的语气,营造出了那个潮湿而炎热,幽暗而凄艳的越南城市。

  昨夜下载了一部越南电影《恋恋三季》,导演是从小移民美国的越南人裴东尼。

  “飞驰而过的摩托车群、三轮车、带着斗笠的女人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路边随地而坐的小吃,还有越南人那如同歌唱般抑扬顿挫的语调。”扑面而来的越南风情,这是我在河内四五日里每日经过的画面。100分钟的电影瞬间将我10年前在河内的记忆猛得被唤醒。

  就这样,在熟悉的场景和气氛中,看完这部清淡的电影。三个季节,三段平行的故事。香港的电影海报上是这样介绍的“少女与诗人;妓女与车夫;美军与孤儿”。简洁明了,就是这样三对关系。

  相比较起来,少女与诗人更接近我接触到的越南,成片的白莲花,懵懂的少女,垂死的诗人,奥黛一步一摇,曼妙的身影和歌声,宛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曾经在河内街头看到很多跟片中少女一样戴着帽子挑着担子四处叫卖的人,挑篓里各式各色的鲜花,新鲜的水果。也许不是白莲花的季节,没有见到白莲花,但映衬着灿烂的阳光和颜色鲜艳的墙壁,显出与影片中完全不一样的热闹来。

  河内的选择

  我对河内的旅游景点实在没有太深刻的印象,本来也不是因为游玩而去的。

  在河内的那几日,除了必要的工作之外,我会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消耗在那些可以面朝马路露天而坐的简陋饮料摊上,看着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摩托车流,形形色色的游客,他们奔波着,为了谋生,为了风景,为了不可预知的未来,川流不息。

  那时的河内应该很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七十年代的中国城市,我当时的年龄无法体会到的芸芸众生,滚滚红尘,在这里都得以一一体味。一切看似的混乱和有序反倒让心里获得了一种真正的平静,这平静跟分贝没有关系,当你感受到生活本质的时候,就能没有杂念。

  巴亭广场、胡志明陵、主席府以及独柱寺是游客的必到之处。巴亭广场相当于我国的天安门广场,只是规模小了很多,是首都的核心和举行国家重大活动的地方。广场四周分布的一些三四层的法式楼宇,现在大多是越南国家重要机关的办公地,也有国民大会场,各国的使馆区。

  整个广场区甚至可以说整个河内的核心是一栋不算高大的浅黑色方型建筑,那就是胡志明陵。左侧不远,矗立一栋气派的黄色大楼,即主席府大楼,原是法国殖民时期的印支总督府,越南独立后成了主席办公楼,沿用至今。

  我相信,十多年后的河内已经远不是我认识的河内了。也许同我们在中国见到的许多城市一样,充斥着豪华小汽车、法国餐厅、摩天大楼、星级宾馆、精品店和宽阔的街道。城市的快速发展迅速地改变着城市的原始面貌。

  有时候经济与风情的确是一对很大的矛盾。

  《恋恋三季》里,三轮车夫们仰望着高大上的星级宾馆,猜测着里面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那是永不可及的梦想,而现实中一张舒服的床已是最大的奢望。

  现在的越南,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的人们因为工业和旅游业受益,而工业和旅游业又渐渐地改变了这个国家人们的生活传统,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风情。

  我们旁观,当然容易选择。如我,喜欢河内,因为在那里,才觉得是完全走入了另外一种生活中。住在五星级酒店看着车水马龙,吃着法国大餐吹着强劲冷气走马观花地路过城市的一个又一个被美化的景点,那样永远只是路过,还不如看电影来得直接深刻。可是当地人呢?孰优孰劣并不那么容易分清。我们亦无权要求他们为了保有我们的好奇感而永远水深火热。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每每走过一个地方,我都会被这样的矛盾所牵绊。尽管如此,走入的时候又还是更愿意他们尽可能地保留原来的生活,似乎那才是另外一个地方的意义所在。

  下龙湾的惆怅

  道路一旁的稻田穿梭而过,隐约可见的破旧墙上用越文书写的大红标语纵身而去,从河内到下龙湾的路途有些沉闷颠簸,多亏有我已记不起名字的导游操着生硬的汉语打趣调侃。回想起来,具体说了什么早已记不清了,记忆犹新的有一句话大意是由于长年战乱,越南的男子较少,成年男子有三妻四妾并不鲜见。想来,当时跟我同行的车上的男士们对这句话也是印象深刻的。是啊,战争似乎很偏爱这个国家,先是法国,后来是日本、美国,再有此后的中越边境冲突……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国度隐藏在悲情背后的硬朗。年轻导游的言语中时不时露出对美国人的憎

  恨,尽管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不友好,但我还是隐约地察觉到他也不那么喜欢中国人。

  下龙湾位于越南东北部,距离河内约160公里,靠近中国边境,因喀斯特地貌作用,海面上岛屿成百上千。传说神龙为了拯救安南古国不受外族侵略,现身下龙湾以珍珠幻化成近2000座大小岛屿。1994年,下龙湾被列为世界遗产,成为越南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又因风景酷似桂林山水,有“海上桂林”之称。

  船缓缓地由港口驶向广阔的下龙湾水域,望着身后渐渐远去的密密麻麻的船只,每只船上皆悬挂着红底黄星的越南国旗,船只的大小不一,旗杆的长短不一,国旗有的也早已在日晒雨淋下褪去了颜色而显得有点杂乱,但看着它们带着观光客频繁地进进出出,让人深深感受到了观光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

  沿着下龙湾缓缓航行,斗鸡石、手指石、狼狗石和蛤蟆石……千姿百态的岛屿的名字充分证明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作为下龙湾景观的一部分,还包括一系列钟乳石溶洞,如天宫洞、惊奇洞等。洞内的地质构造同我国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十分相像。据说,越南旅游部门从广西桂林请来了技术专家,对洞内的参观线路和灯光照明等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策划。天宫洞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穴。在五光十色的灯光衬托下,洞内巨大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皆被赋予成了各式形象,但我对这种被刻意穿凿附会的东西不感兴趣,我实在没办法跟随着别人有点牵强的幻想起舞。

  回到船上,静静地倚靠在甲板的栏杆上,继续未完的行程,在下龙湾的呵护下,船平稳地在海上行驶着,一览无遗的蓝天、青山、绿水、海面上自由飞翔的鸟儿,这才是我眼中美丽的下龙湾。在这个有形的世界里,我又开始了不着边际的乱想:回忆、默契、信任、亲情都是无形的东西,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但在现实世界的运作中,这些珍贵的东西却被刻意转化成有形的物质,钻石代表着永恒、玫瑰代表着爱恋、对表代表着默契、西装代表着专业……现实生活的这一切刻板印象如食物腐败后散发出的气味一般,在这里,全都被海风吹得烟消云散,一点臭味也不留……

  “时光留不住/春去已无踪/潮来又潮往/聚散苦匆匆。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东/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且拭今宵泪/留与明夜风/风儿携我梦/天涯绕无穷。朝朝共暮暮/相思古今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知为什么,想起这个异国海湾,有种莫名的难过。

  还剑湖的风情

  36古街是河内最古老的商业区,20分钟的走马观花,足以一窥新旧交融的风情——斑驳的巷子,窄立两旁的法式洋房,警察正驱离着街角摆摊的小贩,欧美旅客则悠闲地坐在露天咖啡座享用越南咖啡;熙熙攘攘中仿佛时光流转,处处充满矛盾而令人心疼的美感。

  《情人》里梦幻般的异国恋在越南随处可见,“华裔阔少和法籍少女相遇在红绿旖旎的湄公河上,一边厢是欲说还休的亚洲委婉,另一边厢则是浓郁昂扬的欧陆风范。”

  越南的确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法国味的国家,甚至连语言与文字都跟法语相关,当今的越南文是以十七世纪法国传教士所汇整的拉丁字母书写系统为基础而发明的,尽管在这之前越南所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越南人称之为儒文)。

  我一直有个疑惑,从历史来看,中国文化在越南有上千年的影响,越南被中国统治八百多年,后经历本国吴、丁、前黎、李、陈、胡六朝,再后来又被中国明朝占领了20年,之后重新独立,建都东京(河内),称为黎初朝。从前的文字都是用中文的。而这种法式越南文创造出来不过几十年,是什么力量让它在短短的时间里取代了使用千年的汉字呢?

  太深奥的问题,我实在不愿意花精力去追究。

  之于越南,如果还能记起什么的话,那就是在还剑湖边上吃着越南河粉、喝着法式咖啡。还剑湖是河内最热闹的地方,所谓还剑是说十五世纪时有一只神龟借了黎太祖一柄神剑,让他击退明朝的军队而称帝,之后神龟在湖上出现,向黎太祖讨回宝剑,黎太祖也在此湖将剑归还,所以这个湖就被称为还剑湖了。湖中有一条红色的拱桥连接着中间的小岛,小岛上还有一个关公庙。

  那晚吃的河粉的味道一定不怎么样,想到配上青菜,薄荷叶和青柠檬的清淡健康又美味的越南河粉,我的味蕾不自觉地受到反射的同时,脑海里出现的却是旧金山联合广场附近的那家越南河粉店。

  也许应了这样一句话,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在哪里吃也或者跟什么人吃。


  晚上的河内,才是真正的越南。暮色微露的时候,街边的大小啤酒摊、咖啡馆便开始忙碌了起来。白天的热度已经消退大半,映着月光的还剑湖畔,老人们闲适纳凉,情侣们呢喃软语,不同肤色的人们走过,店员大声地用英语揽客,炙烤猪肉、碳烤生蚝的味道融进微醺的夜色中。

  这种似曾相识的情景只存在于我少年时期的记忆中。那时的人们,家里没空调,出行没有汽车。每当在夏日的夜晚,人们都会成群结对在湖边或者城河边纳凉。一瓶冰镇汽水,一片西瓜,幸福就是这么容易。

  时间接近午夜,咆哮了一整天的摩托车终于熄火,三轮车也停止载客,成了车夫过夜的歇息地,嘈杂的河内终于渐渐归于平静,终于有时间在古巷里享受了一下片刻的宁静。皎洁的月盘远远地挂在天上,视线穿过稀疏的路树,专注地望着月亮,古巷内没有路灯,只剩下月光、和零星行人短短的影子。

  在市井的喧闹中流动着人情世故的亲切,在日常的劳作中流露着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记忆中的越南,就是这样。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