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两粒坚硬的石子
当有人追问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唐口煤业运搬队轨道组组长刘海之:“是什么动力让您27年来一直坚守在轨道线上?”徒弟王成山抢先替不善言语的师傅刘海之说:“轨道工就像铁轨下面铺设的石子,虽然不起眼,但作用很大。”的确,轨道工的劳动强度很大,一般人吃不了这苦头,但刘海之和王成山师徒俩却演绎了一个个不服输的精彩镜头。
磨合的韧劲
2003年10月,26岁的王成山拜刘海之为师,拿起了撬棍。面对轨道劳动强度大铺设工作时,王成山有点退缩,看在眼里的刘海之对他说:“轨道铺设工就是一粒石子,虽然不起眼,但作用很大。只要努力用心,我们同样会很精彩。”
轨道铺设工可是个累活,大家称呼它为铁路木匠,但比木匠活更难干。要不断地量取放道木位置,区分道木的宽厚,确定轨道摆放位置,直顺或圆顺铺设基本轨,轨道接头的间隙不得大于5mm,高低和左右错差不得大于2mm。要是铺设不好,则要重新返工。
两人一边对照资料,一边在工作中细心揣摩。那时候他俩的工具包里总是装着一本《轨道铺设技术图解》,工作的空档,别人都休息了,两人却一遍一遍翻看着图纸,对着铺设的道岔仔细琢磨,直到把枕木的分布,道岔的组合印进脑海里。几年下来,两人硬是把身边所有能找到的轨道铺设书籍看了个遍,光学习笔记就密密麻麻记了3万多字。 井下10000多米的运输轨道,几乎处处都留下过他俩的足迹。每个班次,两人都会肩扛工具,沿着长长的运输轨道,一边巡视,一边用羊蹄调整歪斜的枕木,捣实松动的石子。不断用脚将滚落到轨道外沿的石子踢回轨道基床上,两人脚下的矿靴不知踢坏了多少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两人在轨道铺设技术磨合中,创出了铺设一组30kg道岔仅用20分钟的惊人速度。2010年11月,王成山在刘海之的指导下,参加淄矿集团公司举办的职工技能大赛中,一举摘得了轨道工组第一名的桂冠。两人先后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互助的较量
去年9月底,该公司举办技能比武选拔赛,选拔每个工种前两名参加集团公司技能大赛。
在轨道工组中刘海之和他的徒弟王成山同台竞技,爆出了“冷料”,师傅刘海之败给了徒弟王成山,王成山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王成山主动给刘海之分析失利的原因,让刘海之克服紧张心理,岗位描述流畅、动作演练才能到位。
他专门找到该公司心理咨询师王风梅。王风梅了解情况后,有针对性地对刘海之进行了心理辅导。王成山不住地?师傅刘海之耳边鼓励,可以在班前会上面对职工进行描述练习,一来练胆,二来找不足。
看到徒弟为自己忙前忙后的刘海之,也把琢磨的绝活传授给王成山。钉道时,选合格位置,一手握道钉,另一手持锤,第一锤要轻打,第二锤要狠打,最后一锤要轻打、闷打、举锤要稳,落锤要准。
每天下班后,宿舍里的刘海之一边高声描述,一边进行动作演练。地面轨道旁的王成山持锤练技能。
在实物培训基地上,两人仔细解读弯道制作图纸,不断优化操作方案。弯道成型后,他俩又用量尺对每一个测点弯度进行调整。弯道器又重又笨,需要不断挪动,一天下来,手指都磨起了血泡。临近比赛的前一天,他俩咬牙坚持练习到了晚上11点。
在集团公司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刘海之、王成山师徒凭借突出的成绩,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该工种的冠、亚军。
创新的搭档
5月1日,正值留勤的刘海之师徒俩,对副井罐笼车场的一组道岔产生兴趣。刘海之对着这组道岔琢磨半晌,开了口:“徒弟,咱把它改一改?”
    一句话激起了王成山创新欲望。于是,师徒二人头碰头,手挨手地画起了改进图纸。队长冯冠军看后,不住地点头:“我看行!”
于是,道岔改进工作落在了师徒二人的手上。
这组6.5米的道岔存在道轨接头联接在拐弯处,一旦轨道下面的枕木下沉,必然给运输矿车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一不小的发现,让两人时刻留意道轨接头的联接。
弯道制作时,师徒俩一时间怎么也弯不成设计图的效果。这可咋办?豆大的汗珠从两人的脸上不住地往下落。
“师傅,要不咱来个两定一弯,你看行吗?”王成山拿起毛巾给刘海之擦干了脸上的汗水出主意道。
“赶紧说说看!”刘海之催促着王成山。他想知道聪明的徒弟脑子里有啥创意。
王成山提起两个弯道器,分别放在道轨的两端,固定好位置。再用第三个弯道器进行所需弯度调整。
“好小子,有你的!”弯道制作完成之后的刘海之笑开了花。
从此,再遇到轨道铺设难题时,大家都推荐道:“去找师徒搭档!”(张继涛 郭洪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