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穿行岁月
---旅顺海防炮台
又一个“五四”青年节在岁月的流转中悄然而至,为了使青年员工永远牢记曾经的灾难历史,站领导决定带领全体青年员工,到旅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听了之后,不禁心生激动,早就想去那个和南京一样惨遭杀戮,全城只留下36个年轻力壮的居民,用于掩埋堆积如山的尸体的城市,寻找历史,穿行岁月。这番话无疑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投掷了一颗石子一般,使我的心泛起圈圈涟漪,荡起层层微波。
旅顺口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一面与大连相连,隔海与山东半岛相望。
旅顺口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名称叫“将军山”,战国时,这里属于燕国的“辽东郡”,到了魏时,旅顺被称为“沓渚”或“沓津”。晋名“马石津”,唐渭“都李镇”,元称“狮子口”,到了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两将军率部队从山东乘船跨海镇守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特将“狮子口”改名为“旅顺口”,而我们现在习惯称之为“旅顺”。
1880清政府在旅顺口举办北洋水师,建军港、修炮台、筑船坞、扎营盘。旅顺口因此成了军事要塞。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都在旅顺口的历史上留下了沧桑的一页,使旅顺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露天博物馆。
苦苦等了一晚,天亮后终于出发了。
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着,四周的景色就像一张贴在车窗上的打印图片一样没有变化,所见到的几乎都是灰蒙蒙的山,刚刚发出嫩芽的树,怯怯探出地面的小草使地面犹如披了一层绿色薄纱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绿意。
一番无聊的观望后,我渐渐的闭上了眼睛,
“各位游客、醒一醒,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旅顺地区了…..”。不知过了多久,导游的拍击手掌声和喊声惊醒了我。我不情愿的睁开眼睛,这时,我惊喜的发现我好像乘坐了时光穿梭机一样,在短暂的恍惚迷离之间到了另一个世界,只见阡陌纵横的街道,两旁是绿油油的草坪,就像一张张嫩绿的地毯,无边的延伸着,地毯上疏密不一的绣着一些黄色、紫色的小花,那样的清新,淡雅,路旁高大的树木热热闹闹的长满婴儿手指般大小的嫩叶,随风摇摆,仿佛在欢迎前来拜访的朋友们。只是一眼,便再也挪不开视线。
车子穿行于绿野中,不知不觉中停在一座远远望去像是一个小小的土丘的山脚下。
可能是因为地处山沟,这里又是一片荒凉,鲜有绿色。
双脚刚碰触到地面,一股凉爽的海风就带着远方的问候,在五月的明媚里将我温柔的拥抱。
这就是清代的海防炮台。它是由弹药库和海岸炮台两部分组成。沿着一条铺满石板的小路,被人流拥挤着不断向前,耳边充斥着不同声音的讲解,来到了一座好像是好像居民居住的破旧的四合院,房顶墙头长满了荒草,门窗已经腐朽,栅栏也已全是铁锈。走近一看,水泥抹的门楣上刻着四个大字“南子弹库”。噢,这里就是海防炮台的子弹库,因地处旅顺军港的南部而得名。当时由150名清兵驻守,占地13000平方米,库内存放各种弹药1200吨。
走进低矮的库内,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大小小,林林种种已经锈迹斑斑的清代道光年间、甲午战争时期、日俄战争时期的火炮枪弹。这些炮弹饱经岁月的洗礼,时光的侵蚀已经是暗淡无光,披着厚重的铁锈外衣了。
库内有迷宫一般的环绕通道、支道、暗道,通道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些照片,可惜的是暗不见天日的通道,通风不良导致照片上都是返潮留下的干涸的痕迹,难以一睹那些战争中英雄的英姿。
走出通道,回头看去,弹药库已不复存在,只是一座荒山的摸样。
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智慧,把弹药库修建的正门看只是民居,海上看后面又是一座荒山,谁会想到就在这民居和荒山的背后就是旅顺沿港炮台及驻顺的北洋水师的弹药供给地。正是这样强的隐蔽性,才使弹药库历经多次战火的洗礼,依然完好无损,成为至今唯一保留完整具有民族特点的清代军事建筑。
边走边看,试图走进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却无奈的发现岁月是无法阻挡的,只能穿行在岁月留下的痕迹中:锈迹斑斑的炮弹,岁月熏染失去本色的墙壁,多年沉积的霉味,傻傻的听,呆呆的看,痴痴的想……
出了南炮台,我们又乘车前往另一个留有日军罪证的地方——白玉山。
白玉山原名“西官山”。1880年(光绪年间)李鸿章陪同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视察旅顺口时说:旅顺有黄金山,也应该有白玉山。从此得名“白玉山”
当车经过旅顺军港时,遥望当年因唱《军港之夜》一夜成名的歌星—苏小明曾经站过的栈桥,平静的港湾一如当年一样静悄悄,几只悠闲地海鸥时而飞翔,时而落下,温柔的海浪把岸边供人参观的小型战舰轻轻地摇,一团宁静祥和之气围绕着曾经的纷争之地。
前方不远处就是白玉山。十几分钟的路途只是眨眼的功夫就到了。
下车后,导游直接把大家带到缆车的乘降点,两两一组乘坐一辆缆车。看着前面几支队伍表情各异带着尖叫登上缆车之后,我也假装镇静的坐了上去,不敢表现出过多的紧张情绪,怕影响到身边的香姐。缆车一晃一晃的启动后,我还是忍不住的双手紧握护栏,双眼紧闭,心好像快要从嗓子眼跳了出来一样,一动不敢动, 连气都不敢出一下,甚至说话都是一改往日的饱满高昂变的轻声细语,深怕由于说话引起轻重不均,把缆车压翻。深呼吸平静一番,睁开紧闭的双眼,眼前是花的海洋,树的家园。一簇簇樱花,一树树桃花,在松树柳树柔软嫩绿的枝条点缀下,分外妖娆娇艳。
缆车摇摇晃晃,悠悠前行,升到最高点时,抬头望去,天空中耀眼的太阳,飘荡的云朵似乎唾手可得;当行到最低处时,低下头来,可以数清花瓣,花草的清香迎面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举目远眺,山顶站立着一个既像蜡烛又像炮弹的塔,这就是白玉山塔。
资料记载,白玉塔高66.8米,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之一。这塔是当时日军为在日俄战争中阵亡的官军,强迫中国民工用两年半的时间修建的。日军原称“表忠塔”,解放后依山名改为“白玉山塔”。虽未走近,却已能强烈的感到一种压抑的感觉呼之欲出,耳边已经充满中国民工的血泪呐喊。
站在山上,我想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站在塔后,向左眺望是烟波浩渺、推波逐浪的大海,向右看则是宁静的军港,军港呈口字型,被群山环绕,终年风平浪静,只有一条狭长的78米宽的水道与外界相连,使军港易守难攻,这正是日俄两国不顾廉耻在我国国土上争抢地盘的原因。虽然山上的景色很迷人,但是心情多多少少有些复杂,看着那个白玉塔,让人仿佛看见了曾经发生的一切。
据说站在白玉山塔上视野会更加开阔,可以鸟瞰整个旅顺的全貌,但由于这是掩埋在我们国土上掠夺我们家园,掠夺我们兄弟姐妹生命的罪恶之人的地方,我不想涉足。
站在塔前,山上强劲的风从周围掠过,穿过身体,直入心底,带着灵魂飞上了塔顶,一个个魅影狞笑着闪现眼前,抬脚狠狠踩下,别想吓我,如今我们已经很强大,不会任你宰割了,更不会被你的灵魂吓住。去吧!回到你那暗无天日的塔底,与你的太阳旗相伴,饱受煎熬吧!
魅影顿失,阳光普照。
虽然只在白玉山顶部,白玉山塔旁短短的驻足,却依然让我可以自由的穿行岁月,了解历史。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关东军司令部旧址”。
刚下车一片金黄就映入眼帘。草坪上刚探出头的小草被不知名的野花覆盖,远远看去只是金黄一片。
小楼四周自由地生长着一些奇怪的松树,造型各异的树干整齐划一的擎着好像正在燃烧火炬一样的枝叶,不停地向上跳动,努力的伸向湛蓝的天空,似乎想要和天空一较高低。
问过导游后知道,这种树叫火炬松。是当年日本人种下的,全旅顺只有78棵,它不用修剪,自然成型。日本人的野心在种的树上就可见一斑了。
在这样春意盎然的下午,走进那栋排上书写着“关东军司令部旧址”的小楼是,依然会不由自主得打个寒颤,阴森恐怖之气爬满全身。
这一次,我决定不跟随导游的脚步,自己在楼内游荡一番,以期和那些不甘的灵魂相遇,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1906年是关东都督府陆军部,1919年4月12日改为关东军司令部。
正对大门是一个宽大的楼梯,当年不计其数的日军汉奸在此留下足迹。楼梯的右侧是《苦难》的主题浮雕,记录了中国人民在那段凄苦岁月中遭受的苦与难。左侧是名为《抗争》的主题浮雕,展现给我们的是在那个饱受摧残的年代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抗争的场面。
楼上有关东军参谋长办公室,关东军司令办公室。在关东军司令简单却极尽奢华的办公室里,曾经先后逗留了9位司令官,这里作为日军侵略中国的前哨中心长达25年,也正是在这里策划密谋了历史上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
关东军司令部建立后,他们制造皇姑屯炸车事件;“九·一八”事件;扶持傀儡,泡制伪满洲国,制造大东亚共荣的假象;灭绝人性,建立七三一细菌部队;残杀东北抗联战士;屠杀中国人民,枪挑婴儿……累累罪行,数之不尽。虽然这些都已凝聚成3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但看过之后仍会让我毛骨悚然,那些惨绝人寰的画面,再次鲜活得迎面扑来,激起一腔仇恨。
今日的宁静祥和无法掩藏昨日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昨日不仅是过去的一页,不仅是历史,更是让今天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们铭记的一份伤痛,多一份抗争的勇气。
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心情,走完这段岁月无法抚平的沧桑,心中回荡的是,一进大门,就会在左侧墙上看到的那段话:人们不能拒绝历史,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智慧;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对事业的背叛;人们不要漠视历史,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人们更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就将失去明天”。
是啊,我们不能拒绝历史带来的耻辱,不能忘记历史上曾受的苦难,不能漠视历史的发生与存在,更不允许妄图更改和割断历史的事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宁静,只有这样,才会发奋学习和工作,为国家的强盛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