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福田网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即将开幕的第十届文博会将首设专业观众日与公众开放日,在3天的公众开放日里,市民将与世界各地的展商与采购商共享这场文化盛宴。文博会,正是市民参与、感受高水准文化活动的契机。这也是新近提出的深圳十大文化愿景中,“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这一愿景的生动体现。
“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的文化愿景从四个方面对公民的文化权利加以描述: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创造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这一愿景聚焦的正是公民的文化权利。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的理念,也入选“深圳十大观念”。多年来,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全覆盖、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深圳建立起来,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在家门口享受自助图书馆借还书的便捷、周末在美术馆观赏一场大师的作品展,而无门槛的“戏聚星期六”、“美丽星期天”等文化品牌更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这是为许多深圳人所津津乐道的便利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愿景”中指出,这是深圳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文化活动不是让市民被动观看,而是鼓励市民成为主角,鼓励市民全面参与,形成“我是主角”的公民意识。
除了由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同样受到保障的还有从市民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创造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愿景中还提出,深圳要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继续实施音乐工程、影视工程、文学工程,进一步提升精品品牌质量水平。此外,还要坚持重心下移,使各区、新区都成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单元,打造区域性文化综合体,实现十分钟乃至五分钟文化圈。
典型案例
读书月14年坚守酿芬芳
在深圳,11月是一个特别的月份——这是深圳读书月举行的时节。作为市委市政府倡导的一项大型公共文化节庆活动,读书月对市民的阅读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迄今已举办了十四届。
2000年开始,深圳创造性地在每年11月开展深圳读书月活动。从一开始的试水与探索,到后来的轰轰烈烈铺开,深圳读书月的影响连年扩大,十四届读书月共举办了约4000项阅读活动。
多年的读书月打造了深圳读书论坛、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十大好书评选、赠书献爱心等许多知名品牌活动。通过这些学术文化活动,大量专家学者在读书月期间齐聚深圳,其中有国学大师,有两院院士,有知名学者,有名校教授。金庸先生说:“一个新的城市有如此欣欣向荣的读书尚学风气,是我没有意料到的”,北大教授谢冕称读书月是“深圳的文化狂欢节”,著名作家莫言非常赞赏读书月活动,认为读书月为深圳营造了一种读书的社会心理,是一件好事。
读书月14年的实践,让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并推动着阅读法规的逐渐成形。目前,深圳的全民阅读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条例》的讨论稿将围绕阅读管理、阅读资源、阅读服务、未成年人阅读、阅读推广、阅读宣传、阅读评估、阅读参与、阅读保障等方面制定法规。而深圳读书月以及4·23世界读书日也被纳入其中,包括开展活动的时间和主办单位,都将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韩文嘉)
专家点评
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
加大投入实现文化资源均衡化
对于“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这一文化愿景,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认为,将文化权利作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权利相平行的重要权利,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黄士芳认为,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深圳在很多机制上早有创新,例如深圳图书馆从1986年就在全国首推了“免证入馆”的做法,而在机构管理方面,深圳从20多年前就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职能统一到一个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统一管理。这些创新做法,都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如何更好地实现“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这一愿景?黄士芳建议,政府在设施规划、人力资源、财政等方面都要加以重视,加快加大对原特区外地区的文化投入,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均衡化。此外,公共文化服务还要与法治相结合,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数字说话
深圳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40多个,自助图书馆200台;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2823万册。
全市每年举办的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上万场次、放映公益电影超过15000场次。
涌现一批文化品牌:鹏城金秋艺术节举办了20多年、市民文化大讲堂举办10年、创意十二月举办9届。
“钢琴之城”建设,使钢琴正成为深圳文化艺术的代表性标志,普及率达每百户家庭9.1台。
来源: 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