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80后”地下尖兵
本报通讯员:宋洋
从早晨7点半到12点,在盾构机掘进面上连续工作了四个半小时的李晓明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今天是5月4日,青年节,而管道局四公司瓯江盾构掘进面跟往常一样,狭小的作业空间、轰鸣的机器声、潮湿的环境,往来穿梭的电瓶车和工作人员,李晓明的岗位就在这里,最核心的盾构机操作平台。
“早晨6点起床,在驻地食堂用早餐,蛋炒饭、馒头、鸡蛋、咸菜和稀饭样样都有,南北口味都对路。”李晓明说。
中午,同事们把午饭送到地下32米深的隧道内,两荤一素一汤。由于盾构工作的特殊性,盾构机开始掘进后,便只能前进不能后退,24小时人不离机,饭也得在隧道里吃。
今年27岁的李晓明是东北人,毕业于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地下工程专业,操作盾构机对他来说就像常人呼吸一样简单。去年他还在南京金陵石化长江盾构现场,今年就调到浙江管网瓯江盾构来了。用晓明的话来说,那是“随公司大兵团作战全国各地。”
从辽宁到南京,从南京到浙江,短短三年,27岁的李晓明已经是最年轻的盾构司机之一了。在每班12个小时的工作中,他要根据盾构机行进中产生的水压、土压、速度和方位等几十个数据的变化,不间断地按着提示指令操作,保证盾构机这个庞然大物在江底挖掘至接收井,方向偏差不得超过100毫米。
瓯江盾构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泥水平衡式盾构机,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等特点,可以穿越各种复杂地层,有着其它非开挖穿越工法无可比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面对复杂的仪表、管路,李晓明如数家珍地介绍那些闪烁按钮的功用。他笑着说:“仪器虽然复杂,不同按钮对应的情况不一样,不仅眼到手到,还得心到才不会出问题。我们要随时监测盾构机的前进方向,调整设备的掘进姿态,哪怕有几毫米的偏差都不能产生。”
在盾构机向前掘进1米后,李晓明钻到盾尾指挥拼装手安装管片。在巨大的机械臂旋转下,6片长1米,厚度0.25米的钢筋混凝土管片,像“镶瓷砖”一样拼成了一条内径2.44米的隧道。
“这个工作很累很辛苦,但值得,看到盾构隧道不断向前延伸,自己就是创造者,很有成就感。”李晓明说。
目前,瓯江盾构工程的掘进速度平均每天6米,已经在地下掘进了两百余米,使得浙江省甬台温天然气管道这项重点控制性工程,无论是安全、质量还是进度,均全面受控,预计今年9月底前实现贯通。
晚上19时,李晓明与夜班盾构司机在江底完成工作任务交接。他与10名盾构员工从隧道出来时,圆圆的月亮已经冉冉升起。
在这个青年节,有100余名工人跟李晓明一起,奋战在瓯江盾构项目的工地上。他们每个人都是李晓明,拥有着小小的梦想,也有着小小的坚守,梦想与坚守,交织成为他们最简单的工作热情。
采访手记: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远离繁华热闹的都市,每天12小时值守在几十米深的地下,与盾构机为伴,与江河共舞,一干就是3年。工作不仅单调枯燥,而且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时时充满风险,需要时刻保持细心和耐心。很多人可能做不到,但他做到了,寂寞背后的坚守,是对一个职业的敬重,对这个企业的忠诚。他的工作过程让我震撼,他的淡定付出更让我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