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
我从来不敢承认自己是个文人。很多时候,我只敢诚惶诚恐地把自己定位于一介书生。
2
文化是一种传承,是一种耳濡目染。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学一直就是文化最坚强的砥柱和最广泛的承载。但是很不幸,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文化贬值了。文学,更是在被看似繁荣的浮躁中被践踏。一直坚定的认为,文字的本身是寂寞的。它由寂寞而生,然后复归寂寞。
[/table] 但是在这个互联网年代,真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喧闹侵蚀,挤压到窒息。毫无门槛可言的泛滥之下,入眼处看似眼花缭乱,实则泥沙俱下。没有大师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扛着一块“家”字招牌满世界招摇,以文字为工具,去把这个时代的自我特征彰显到极致。殊不知,文字从来都秉持着薄集厚发特性的。浮躁的心态之下,再优美的文字组合也不过过眼烟云。比如一树繁花,开过也就开过,谢了人们再去追逐下一簇花开的艳丽。 | 衍生的话题就在于:好的文字究竟该如何评判?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些曾经流行的经典老歌,总是让人百听不厌,每听一次都久久回味在那些触动心弦的旋律里。其实文字莫不如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在文学历史的河流里经常被人想起,回味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好文字。就如余光中那一枚直白且通俗的小小邮票。 | 3 | 文字是寂寞的,寂寞的人才会沉迷于寂寞的文字。实际上,在这些寂寞的背后,文字若是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而是刻意去逢迎他人的口味,具有灵魂的汉字依然会出卖作者的。它会让你从字里行间看到做作,看到堆砌,看到言不由衷,甚至看到哗众取宠,或者刻意卖弄。这不是文字的本意。 | 一直不敢承认自己能写点小文。朋友问起的时候,对于不懂的,我会说我这是一种无聊的寄托,总好过业余时间去打麻将。对于懂的人,我会告诉他,不过记录一些个人感想感悟经历而已,等到自己老去的时候,不至于无聊到对于过往的记忆毫无踪迹可循。也源于此,无论写什么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置身一个寂寞的旷野,笔随心动,信马由缰地放任那些文字组合出自己的心境,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见所闻。从来都不奢求这样的文字能够登堂入室,留芳青史。在自己的意识里面,以手写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 文字,不是门面装点的需要,而是每一个善于从文字中获取艺术享受的人在某些寂寞的时候,寻来给灵魂做伴儿的。 | 4 | 因为寂寞的本质,文字的许多内在往往被浮躁和功利的读者误读。这是读和写的错位。 | [table=100%,null] | 比如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下,一个人用非物化的语言说了一个语气词,现场的人一定能从这个语气词里面明确感受到其中的含义。但是当把这个词写在一张纸上的时候,可以确定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读者读字的心不能同步于作者写字时的情景导致的。任何文字的产生,其实作者都是带着特定的心境进行的。一个称职的读者,是不会简单地根据文字本身含义去揣测作者的,而会通过文字的引领,走进作者的内心,真正品味出作者真实的思想。无声的字其实是从鲜活的画面场景走出来的。
对于现成的文字,最高的读文境界应该是以字读人。读一篇文而读懂一个人,至少读懂这个人的当时。
5 有个朋友经常会跟我讲到他所认知的一个遗憾: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夭折。撇开政治,仅以肤浅的修为来看这一观点在文学领域的契合吧。
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老师,也经常会问到儿子关于作文方面的问题。几十年了,回过头去,悲哀地发现,当年我们写过的作文题目依然在几十年后被重复着,还是规定性地重复。即使在成人之间,同龄人群拿出的对相同素材的写作也依然保持着训练有素的痕迹。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对于文字的创造力一直停滞不前么?抑或,文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开创精神已经失守在我们走过的阵地?
文学,当它谦卑到文字的时候。当写字进化到打字,写手进化为“打手”的时候,这些现象其实像极了一个场景。那就是电视上经常会有的散打比赛。无论你怎么看,你都看不出选手们演练时候到位的招法,连贯的技巧,好看的造型。而我们的文字,似乎并不懂得规范化的训练与实战性的运用是有区别的,比如散打,打赢才是硬道理。文章,又何苦苦守八股套路,不懂得变通呢?
这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精神的被禁锢的表象。文字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失去了创新的原动力,而人们更多地把文字与权利搭上了线,让它失去了本来清纯的面貌。认为划定的文字教条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文学进步的脚步。浅显的表现就是,传播文字的媒体人情化、金钱化,大众性的文字媚俗化,出版市场的权力化、名人化,不一而足。文字,在失去自律和应有的监督之后,宛如足球场,只见芳草萋萋,不见大叔参天。 6 文以载道却道常道。恐怕,所有热爱文字的人们都在渴望新的突破,呼唤某种不可预知的进步。
曾经遭遇一人,实话说对其文不敢恭维,但其精神着实可嘉。一直孜孜不倦地宣扬自己古韵新作,不循格律之道的理念。尽管每一次他拿出来的和我们平常的打油诗一般无二,经常被人讽刺耻笑,但是那份无与伦比的执着也让他在那篇虚拟的网络扬名立万。因为不懂格律,对其文也不敢予以评判。所想到的是,我们从有了文字开始,历经数千年,开创了其他任何文字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为什么走到今天,我们依然非要遵循几百上千年前的那些条条框框?我们用文字倡导创新,却给文字本身设置了不可逾越的教条,这究竟是国民性的自我矛盾?还是民族性的固步自封?于是我想起了最新流行的三行诗,想起了闪小说。真的希望,在文字这片领域,我们能够走出过往,开创独具个性的新篇。
有时候觉得那首《凉州词》的改编版本实在值得玩味: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春风杨柳,
不度玉门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