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10|回复: 0

退休老人王翠玉自筹资金办上海唯一一所女子平民学院

发表于 2009-3-8 15:29: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5年免费培训3万多女学员



新民晚报
        昨天,74岁的王翠玉听到一个消息:曾经因为工厂倒闭无处可去的杨桂英,在学院接受了免费母婴护理培训后,“月嫂”工作越做越好,现在月薪超过5000元。王翠玉的身份,是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上海唯一一所女子平民学院的院长。
  杨桂英的例子,是女子学院学员的缩影。15年来,王翠玉创办的女子学院免费培训3万多人。学员们掌握一技之长后,有的找到了工作,有的还做起了“小老板”。
  辍学女孩刺痛她的心
  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的学员,清一色都是女性,她们有的是失业工人,有的是失地农民,有的是外来媳,全部属于弱势群体。从办学第一天起,王翠玉坚持全免费教学。
  1993年,身为全国女性人才研究会秘书长的王翠玉到山西出差,在五台山上碰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小姑娘向她兜售挂件,细心的王翠玉发现小姑娘身边放着书。仔细一看,是初中语文课本,还有一本英语课本。小姑娘因为家里穷,辍学了。王翠玉的心被刺痛了:“多机灵多漂亮的姑娘,就这样辍学了。我要办一所全免费的学校,让辍学的女孩都能上得起!”王翠玉下了决心。
  王翠玉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最后一批全免费学生。在育才学校读书、吃饭、穿衣都不要钱。“艰苦,但充实、快乐、温馨。”当年的学校生活深深印在王翠玉的脑海里。“当时学校里的老师都不叫老师的,叫大哥大姐。”因为学校里许多学生没有父母,陶行知先生生前说过,育才学校是个大家庭,老师就是亲人,但不能叫老师爸爸妈妈,所以就叫大哥大姐了。在育才学校,吃得很差,穿的衣服是捐来的,但王翠玉觉得非常幸福——人人平等,个个有饭吃。王翠玉进校时,陶行知先生已经去世了,学校墙上挂着他的像,旁边是他的遗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从此铭刻在王翠玉心头。
  3年函授947名学员
  回到上海,王翠玉找到市教育局,申请办一所女子平民学校。王翠玉的理由有三点:“我是育才学校培养出来的,受过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熏陶;退休前,我是市妇女干部学校常务副校长,办女校有一定的经验;我办函授,没有场地不要紧,办学资金,我自己筹。”她的诚恳打动了政府部门,申请很快就批准了。

  王翠玉拿出积蓄1万元,两位好友各“赞助”1万元。当时办学方式是函授,帮助对象是外地女性。3年函授,共毕业了947名学员。
  “空中学堂”落了地  
  1998年,王翠玉听到一个故事:杨浦区一名女工下岗了,丈夫和她离了婚。一天早晨,她到菜场捡了些菜皮,给儿子烧了碗青菜面,嘱咐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啊。等孩子去上学后她就上吊了。听到这个故事,王翠玉很自责:“我怎么舍近求远,忘了上海也有许多姐妹需要帮助啊。”从1998年开始,她在上海建起了教学点。2001年,一位民营企业家无偿为女子学院提供了位于光启路的一处房子。她的“空中学堂”落了地。
  第一课是“相信自己” 
  不管多远的路,不管刮风下雨,这些年来,学员进校门的第一课“相信自己,走好人生路”,王翠玉坚持自己给她们上。王翠玉教姐妹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只有经济独立了,女人才有地位。王翠玉给新学员打气,列举历届学员掌握生产技能后,走向成功的例子。王翠玉的话鼓励了她们:姐妹们,相信自己,从困境中奋起,努力干,一起干,团结合作,共同富裕。
  在上海,哪里有学员王翠玉就把教学点办到哪里,松江、南汇……最远的办在崇明横沙岛。每年平均有10个教学点,开设的课程开始有家政服务、母婴护理……学员们考出上岗证后,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但渐渐地,王翠玉发现,岗位少、人多,学员考出证书后,找工作越来越难了。“有什么办法让女人不出门也能工作呢?”王翠玉想到了编织。于是,学校开出服饰工艺系列培训课。学员们学成后,在家就可以接些来料加工,空闲的时候可以挣钱贴补家用。
  姐妹们自办合作社  
  王翠玉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听到学员找到工作了,当上小老板了。
  学员傅佩英曾做过幼儿园园长、玩具设计科科长。2000年底,她办“协保”回家。刚开始那阵子,傅佩英说自己好像从天上掉到深渊,呆在家里门都不敢出,脑子一直想着:怎么办?怎么办?连烧菜放没放盐都糊涂了。
  但她踏进女子学院的大门后,王翠玉的开学第一课点亮了她心头的希望。她在女子学院学了绒线编织、刺绣、服装裁剪、丝网花制作。2003年,她和同伴们办起通一姐妹编织合作社,自己设计新产品,去年合作社收入超过15万元。从女子学院毕业的姐妹们先后办起了18家这样的合作社。
  谁来接过她的“班”? 
  早春的上海,阴冷潮湿。早晨五六点钟天还没有大亮,王翠玉就出门了。她挎着个大包,里面塞满教材、老爱人给她熬的中药和一瓶茶水,换两三部公交车,到南汇或是松江的教学点上课。晚上回到家已是六七点。去教学点上课,做好多“游说”工作,找教学场地,找老师,找学生,筹措经费……一年到头,没有歇息的时间。
  王翠玉坚持不领工资,每个月就拿三五百元交通费。但她立下规矩:聘请的老师一定要顶优秀的,一定要按市场价付工资。
  这些年走过来,王翠玉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市妇联、市慈善基金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有好多热心的朋友。她现在的副手陈英,退休前是上海二工大妇委会主任,女子学院的第一个志愿者,退休后和王翠玉一样全身心投入到女子学院。
  王翠玉发现,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需要帮助的人越来越多,筹集资金却越来越难。曾经有许多人劝过王翠玉,搞“一校两制”,办些收费的班,用赚来的钱贴补免费培训班。王翠玉很倔,一句话顶回去:“我办的是平民教育,怎么可以用它赚钱?”
  王翠玉最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女子学院怎么办。“我七十多岁了,身体越来越不灵光,大手术动过几次,‘零部件’一个个坏了,这些年都是靠老爱人天天给我熬中药维持着。”陈英也已60多岁,心脏不好。王翠玉很替她担心:“我是慢性病,不会一下子报销,她就难说了。”
  谁来接班?年轻的,指望这份工作养家肯定是不行的;退休了的,要有体力、能力还要有爱心才能挑起这个担子。
  窗外雨绵绵,光启路上的小菜场,有人在卖菜,有人在杀鱼,一派热闹景象。王翠玉在一个饮料瓶里泡上热茶,焐着取暖、沉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