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upload=1]柴里矿利用废弃物回填塌陷区,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
刘光贤报道:
日前,走进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处处芳草萋萋,绿树成荫,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一座美丽的公园式矿井呈现在大家面前。在常人眼里,矿山似乎只有满眼的黑色,但置身于柴里煤矿你会感觉到这里到处都是绿色,空气更清新,天更蓝,水更绿。很难相信,这个温馨和谐的家园,曾是一处又脏又黑的煤矸石山。在“黑”与“绿”的变换中,柴里人认为他们已从资源枯竭型老矿井,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
“经过填矸改造等措施,这里已经成为我们职工家属休闲健身的娱乐场所了!”柴里煤矿的退休干部孙即森深有感触。
“作为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老矿,采煤在为地方提供能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煤矸石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容易造成扬尘、淋溶水等环境污染。原来的一片片绿油油的土地,因为煤矸石的堆放,变成了黑乎乎、脏兮兮的矸石山。”柴里煤矿矿长徐永和介绍,为此,他们从加大科技研究入手,开始对矸石山进行改造。认真研究了煤炭开采后的采空区基岩破坏稳定情况,塌陷安全角对地表的滑坡影响及回填矸石地基的综合效应问题。具体研究了回填矸石自身稳定问题、采空区地基深部基岩破坏情况及重新稳定问题、塌陷角对地表持力层的危害等课题。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测数据,回填矸石地力强度在每平方米20吨以上,其压缩变形量抗剪强度都优于当地普通粘土指标,此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煤管局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由于柴里矿开采时间长、煤层厚、埋藏深、塌陷深度大、地表岩移持续时间长、积水严重,且塌陷区域大部分积水、耕地变形、水源污染、无法耕种,多条道路通行被迫中断。该矿新一届班子决定利用矸石山堆存的矸石、电厂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对采煤塌陷区进行回填。
将地质较为稳定东侧塌陷区作为先期施工区,回填面积89900平方米,解放土地31.5亩,新造地134.85亩。在东塌陷区回填的基础上先后建设了矿办公楼、载德楼、济微公路柴里段、职工花园雅馨园、中学、东宿舍、南平房、罗马广场、文化广场、东湖广场等办公设施、职工住房和娱乐场所。对木厂南塌陷区回填治理180亩,在此基础上建设了16万吨苯加氢项目工程;对西塌陷区回填造地600多亩,在矸石回填区域建设了洗煤厂、电厂、焦化厂、砖厂、建材厂、水泥厂、砌块厂、型煤厂、次煤厂、煤场、焦化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等部分厂房。在此基础上,该矿还本着回填造地与养殖并举的原则,对307、3010工作面上方300亩的塌陷区域进行了回填治理,目前已经用于了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截止到目前,累计回填造地1500余亩,利用矸石1200 万吨,节约征购地费用2550万元,保护和恢复了矿区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针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矸石,我们通过综合论证,又研究建设了一套‘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该矿矿长徐永和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在该矿新矸石山到热电公司之间架起了一道皮带运输线,新矸石山下几辆铲车正在“一勺一勺”的给它“喂食”,皮带的另一头,一个大型粉碎机轰鸣着“吞噬”源源不断送来的“美餐”,原来大小不均的矸石瞬间被“消化”成均匀的粉沫,继而通过科学配比,填进热电公司轰轰燃烧的炉子里,转化成造福社会的电力资源。“这个项目每月可粉碎黑矸石近2000吨,每年增加效益150余万元,不仅充分挖掘了黑矸石经济价值,保证了热电公司的燃料供应,而且还切除了污染环境的‘毒瘤’,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柴里矿次煤厂厂长沈冬高兴地说。
不仅如此,该矿在快速“消化”积存的矸石山的同时,提出了“黑矸石”不上山的理念,在井下巷道掘进开采时,对“白矸石”和“黑矸石”进行分装分运,有使用价值的“黑矸石”直接从井下运送到热电公司,不再倾倒在“矸石山”上。同时,利用热电公司燃烧后产出的炉渣灰和粉煤灰等固体排弃物,生产空心砖、墙面砖、路面砖、护堤砖等建材,年产量可达50余万块,成为周边小城镇建设的抢手货,真正把煤炭资源的价值“吃干榨净”,实现固体废弃物“零排泄”。
在该矿社区,记者看到,不少矿山居民们在自家楼前休息聊天,在广场上休闲散步,在花园中翩翩起舞,其乐融融,一点也看不出“黑色”矿山和“煤黑子”的痕迹。居民70多岁的刘大娘说,“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以前,常年不能开窗,出门一天下来白衣服就成了黑衣服,一刮风窗框上就落一层煤渣。”由于紧挨矸石山,职工家属们都苦不堪言。
过去,附近居民都想办法离污染源远点,如今矸石山变公园,出门不踩煤渣,抬头看见蓝天,职工家属们都甭提有多高兴了,曾被贴上“污染标签”的矸石山,治理后成为了“绿色公园”。2013年,该矿井被评为山东省绿化模范单位。
据悉,和柴里煤矿一样,枣矿集团所属范围内的11座矸石山也都将披上“绿色外衣”,他们在相继实施技术改造的同时,树立“采煤不见煤、不见矸石山”的低碳发展理念,劲吹“绿色”之风,尽力打造“人居共山水一色、经济与低碳齐飞”的现代矿区新面貌,使“黑色”矿山逐渐变成了绿浪翻滚的“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