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未成绿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
煮罢皇锅舂野礁,方才盼到下槽时。
双竿入水揽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
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
一首《铅山竹枝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铅山纸的制作全过程。
“铅山唯纸利天下”(明《明史•铅书》)。相传远在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铅山南部山区就出现了利用嫩竹、草药生产的纸。《纸谱》中记有:元有黄麻纸、铅山纸、奏本纸、常山榜纸、上虞太笺纸,皆可传之百世。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翦伯赞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明代中叶,棉纺织业的松江、丝织业的苏杭、浆染业的芜湖、制瓷业的景德镇和造纸业的铅山,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据明《铅书•食货》记载,铅山仅石塘一地,每年产纸4500多担。到了清代,铅山纸业更是繁荣昌盛。乾隆年间,从事做纸的工人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四,槽户有23000多家,全国各地的纸商仅在河口镇一地开设的纸店、纸号、纸栈、纸庄就有100多家,每年纸张外销额达50多万两(银)。民国初期,全县纸槽4000多户,纸工2万余人,年产量2万吨以上。在石塘, “复源生”、 “罗盛春”等纸号每年销往黑龙江、天津、杭州等地的关山纸一项就有100多万元(银元)。在陈坊,“晏文盛”、“泰茂”、“大公”等纸号每年外销的连史纸20多万件。在上海,“怡太”、“恒通”、“福裕安”等是专门经营铅山纸的大纸号。在苏州,“苏连记”制作的纸褶扇畅销大江南北,其纸张等原材料产自铅山。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的纸张,即为铅山所产。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纸商纷纷迁到铅山,铅山纸业进入鼎盛时期。1937年,仅河口一地输出的纸张就有18550多吨。
(以上文字均提取于网上)摄影作者为依山行、云雾山客,更多请浏览
http://blog.sina.com.cn/ytwy2009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