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的海防关所
在大鹏所城观瞻,不意面对了一座庙宇。赫然入目的大字是:侯王庙。侯王,何许人也?读过门侧的楹联就会知晓。上联是:灭项兴刘多妙计;下联是:庇民护国著奇功。这不是写照张良吗?是张良,他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奇功。可是,这里不是他的故乡,不是他的封地,更不是他的战场,为什么要把他的庙建在这里?这真是个疑问。
大鹏所城村巷 疑问很快消失了,是一座大院为我解开疑团。大屋上的门额深深刻着“将军第”3个大字。这里曾住过将军,那肯定和战事有关。既然和战事有关,那兴建个侯王庙,祭祀足智多谋的张良就顺理成章。走进将军第,才知道这是清朝嘉庆年间镇守海防的刘起龙将军府邸。顿时醒悟了这大鹏所城的奥秘。今天的历史名村,在古代不是村,而是海防关所,是抵御海上侵敌的前沿。
此时再观赏,感觉决然不同。那4个城门楼,无论是南门、北门,还是东门、西门,哪个也巍然屹立,哪个也坚如磐石,哪个也坚不可摧。是的,城楼都由坚硬的石头垒砌,那一块一块石头何止是石头,是信念,是意志,是要用血肉之躯铸就铜墙铁壁的昂扬斗志!即使城墙里面的夯土,也不再是司空见惯的夯土,也坚硬无比,因为其中浇进了糯米汁。于是,夯土也凝结成比石头还要坚硬的意志。
带着海防的视点观察,一个少见的建筑突兀而出。这建筑不是瓦房,不是石屋,而是一排紧紧相依的十数孔窑洞。窑洞在北国黄土高原比比皆是,在南国水乡却难得一见,这里为何会有这样的建筑?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比瓦房、石屋还要坚固的粮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打胜仗的保障,建造得如此坚固,是把无形的精神力量化为有形的物质力量。
此刻真该打开大鹏所城的历史了。一打开更是刮目相看,原来这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的海防卫所,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那为何要以鹏城相称?是引取了庄子笔下的意思。《逍遥游》中写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多么博大的气象,多么阔大的气势!在海防前沿以鲲鹏相称,正是内在信念意志的外在写照。原来,深圳今日称鹏城,根源就在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