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一直在想,也许,再过一些年,年轻人恐怕就不知道情书为何物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一所大学读中文系。那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年代,用一位诗人回忆录中的话来说,“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诗歌的气息”。于是,浪漫、温情的情书自然而然成了青年人表达爱情的首选。
在当时,写情书却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儿。
首先是选信笺。普通的三百格之类肯定是不能用的,用得最多的是带有各种暗花纹的浅粉色、淡蓝色信笺,有的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收到这样的情书,不看内容,光看信笺,心就会为之一动。
会写几句诗的,无论如何也要在情书里写上一两句,不会写诗的,就从诗集里去找,反正那时候图书馆里、书店里的诗集多得是。“我喜欢默默地注视你默默地被你注视\我渴望深深地爱着你深深地被你爱着”,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爱情诗句之一,我直到今天还清清楚楚地记得。
情书写好了,接下来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把它送到暗恋的人手中。这比写情书难多了。
把情书夹在书里是最常见的手法。比如某男生想把情书送给暗恋的某女生,就会对她说:“我最近读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呐,推荐给你。”其实情书就夹在书里面。如果女孩也有这个意思,往往就会很开心地接受下来,但如果她没有意思,则会婉言谢绝。
邮寄也是惯用的方式。有的时候,暗恋的人就在同一个班级,天天相见,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邮寄———这样既浪漫,又避免了当面被对方拒绝的尴尬。
我特别记得有一位同学送情书的方式,现在回想起来,仍佩服不已。
那时候,每周末的晚上,大饭堂里都会放一场电影。一个周末,像往常一样,我们都到大饭堂里看电影。电影放映前,到处是人声嘈杂,直到一道白光出现在了银幕上,大家才一下子安静下来。
突然,银幕上出现了这样一行字:“小娟,我爱你!”粉红色的字,写在淡蓝色的背景上。大饭堂里顿时一片鸦雀无声。
过了好大一会儿,大家才开始交头接耳———这个小娟是谁?写这封“情书”的又是谁?当时,哪个班级里没有几个叫某某娟的女生呢?所以,这个谜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我不知道这位老兄为这封“情书”花费了多少心血———制作幻灯片,辗转找到放映员,花掉两包香烟请他帮忙……反正,我们宿舍里的几个男生都为这位哥们叫绝。求爱到这份上,那位小娟不感动得一塌糊涂才怪呢。
记得一位作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一个情书飘零的年头。”“飘零”,多么感伤而又无奈呀!今天,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早就取代了粉红或淡蓝的信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更为简单、直接,这是时代发展使然。但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忐忑与浪漫,却永远令人怀念与神往。
(解放日报-解放周末·女性 陶天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