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8|回复: 0

(导游4)各国如何对待“择校”问题?

发表于 2014-5-30 10:12: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49481335453774408.jpg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但中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择校风”似乎没有一点停息的迹象。国外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择校”现象呢?要从制度上刹住“择校风”,国外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择校生”比例不大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美国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

  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公立和私立学校之分,从理论上讲谁都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子女上公立或私立学校,但实际上由于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多数美国家庭仍然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就近上公立学校。

  美国的公立中小学都实行按家庭所在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其子女原则上只能到附近的某一所或几所学校就学,一般不允许自行择校。以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为例。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阶段上学都遵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纽约市教育当局将全市划分成几十个学区,然后按照住所到学校的距离、交通状况、学校设施利用情况、社区具体需要等因素,决定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学生上哪一所学校,没有特殊原因的一般不能跨区上学。

  德国:小学无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制度设计上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别,但德国并不存在家长想方设法为孩子“择校”的现象。

  德国的小学也叫“基础学校”,学制一般4至6年。由于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孩子上学不存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一般就近入学。只要孩子达到上学年龄,无论是本地人、外地人、移民或者外国常驻德国的工作人员的子女,不经过任何考试就可申请进入距居住地最近的小学学习。

  德国的小学阶段,课业非常少。老师会经常组织学生们到野外散步,或者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等。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宽松的教学方式不等于放任自流。每个孩子的平时表现和成绩都会被老师一一记录在案。期终,家长会收到孩子的成绩单。除各科成绩外,还有老师的评语。

  在德国,学生们根据小学阶段平时的表现和成绩,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主科的平时成绩是选择中学的关键。另外,日常提问、回答问题、合作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等同样是决定其所升中学的重要因素。

  在德国,中学主要分完全中学、文理中学和实科中学三类。大多数成绩平平的学生进入完全中学,毕业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以后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技师、绘图员等蓝领阶层。成绩中等或偏上的进入实科中学,毕业后就读专科学校,以后从事护士、试验员、银行职员等工作。小学成绩优秀者,进入文理中学,毕业时通过会考,直接获取上大学的资格。

  日本:基本没有“择校”现象

  日本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大力实施平等教育,均衡各公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并通过一定的私立学校作为补充,因此,基本上没有“择校”现象。

  日本也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并实施平等教育。日本的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负责,但是国家补贴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以避免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保证全国的受教育者都享有平等的教育。

  学校基本教学设施也大体相同。只要有一所学校,无论这所学校的规模是大是小,在校学生是多是少,都必须具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甚至有些残疾儿童就读的学校,如东京都立品川聋哑学校,仅有几十个学生,也同样建有游泳池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等实践活动室,并且各类器材齐全,更让人难以想像的是还建有一座可容纳上千人的室内体育馆。

  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一般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因此为教师跨校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公立学校校长不得连任,连任者须在校际之间轮换。而教师在6年内一般会流动一次。日本公立义务制学校入学一般不需要考试,学生划区域就近上学。由于各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大体均衡,因此择校的空间并不大。

(摘自《世界新闻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