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4|回复: 0

(导游4)中国人海外寻油之痛

发表于 2014-5-30 10:45: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财富和危险的选择中,一边是国家能源战略“走出去”的必须以及海外工程带来的丰厚收入,一边是暴力、绑架、种族冲突、战争等随时可能引发的安全忧患。踏上海外寻油之路的中国石油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
  自从儿子几天前被派往利比亚后,住在河北廊坊市管道局家属区老4区的张旭方老人就已经习惯了每天准时在家里等候儿子消息,“要是没有电话或者邮件,我心里就不踏实。相对儿子那些被派往苏丹的同事来说,利比亚安全多了,但还是担心!”
  作为国家海外寻油的先遣队———中石油集团管道局每年都有近万职工走进非洲、中东等地区。那是一片诱惑和风险并存的土地:地下流淌着财富,而地面上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在战区中穿越]
  从苏丹回来已经4年了,但苏丹的经历时常出现在范涛(化名)的梦里,“只呆了一年,但是感受很深,那里太危险了!”
  中石油集团管道局初入苏丹始于1998年。作为中石油在海外的最大一个石油项目基地,在那里工作的石油工人一度超过了1万人。
  2002年10月,作为管道局的一名技术骨干,范涛第一次出国就被派往苏丹,而同期被派往苏丹的管道局职工大约有2000人。
  大家抵达苏丹首都喀士穆后,立即被分送到管道局在苏丹国内的各个项目工地。范涛负责的是项目的后期管理,就在喀士穆多呆了1个月。
  喀土穆位于苏丹北部,属于政府军队控制的范围,南部就是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区域。在喀土穆,可以享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和清洁纯净水。而这些在国内看起来最简单的需求,在苏丹南部就成为一种无法企及的愿望。“当地居民的饮用水都呈红色,我们就自己钻井,钻出来的水虽然好点,但还是红色,像铁铸一样的东西漂浮在水里。”范涛说,在那里一盘洋葱炒鸡蛋连吃3个月,一斤豆腐30美元。
  范涛所为之工作的这条输油管道贯通苏丹南北两地,有的地方还要穿越原始森林。中国石油工人基本都是沿着输油管道搭建临时宿营地,有的宿营地相隔几十公里,或更远。每建一个宿营地,都要在营地四周挖上一条一人多深的沟,一方面是防止当地武装力量的偷袭,一方面是防止野兽的攻击。即便如此,依旧有蟒蛇、眼镜蛇、大蜘蛛等动物入侵。
  相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让大家觉得可以忍受,但武装冲突却让这些时常穿越战区的中国石油工人的生命随时处于危险之中。由北往南,必须经过苏丹黑格林格地区北边的罗部靠那镇和南边的斑鸠镇,两个地方被罗部靠那河天然分割,这里是南部反政府军与北部政府军战争期间的最前沿,随处可见军营和哨卡,架有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小钢炮、火箭炮的巡逻车在路上来回穿梭。管道局下属的管道二公司负责施工的5B区原油外输管道86公里管线就在战区中穿行。
  [工程换石油]
  相对野外作业的危险,在营地虽然时有蟒蛇、眼镜蛇等动物的入侵,但这里也是让工人感觉最安全的地方,毕竟在营地周围,还有手持各种枪械的军警人员提供保护。一般一个营地的武装保护力量大约在4至10人不等,在油田和炼油厂则更多。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从苏丹回来的管道局职工表示再也不愿意回到那里,“太没有安全感了”。但也有很多人依旧会选择前往,“不是不怕,而是我们的工作大部分都在海外,去哪里都是去,而且海外工作收入高,干上两年回来,单位一次性给付最高的大概能有20多万,房子的首付才能有着落啊。”管道局一技术人员称,2006年廊坊的房价是每平方米2800左右,但2007年已经涨到了快6000元,“不出去,压力更大。”
  正如这些职工一样,管道局的“走出去”也是别无选择。除了简单的赚钱外,就是实现国家能源的“走出去”战略。作为中石油集团的下属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管道局紧跟中石油集团的海外投资战略。“我们出去,最主要还是服务于国家的需要,所以大家对危险的东西考虑得少一点,考不考虑都得出去。”一名管道局职工直言。
  而高能耗型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能源缺口,则迫使中国石油企业从10年前就踏上了海外寻油之旅。
  在中国原来的两大石油进口地区中,苏联地区面临着日本和美国的挤压,而大中东地区,美国在控制世界能源国家的战略指导下经过两次海湾战争后,已经基本控制了这一区域。几乎是不得已,中国将能源战略调整到已有历史政治关系积累的非洲和南美洲等国家以寻求石油资源。但战争、种族冲突、极端宗教恐怖袭击、暴力、绑架的存在,又为中国石油企业走进这些国家与地区增加了不可预计的风险。
  寻油非洲,改变了以往中国石油公司仅在海外获得服务作业权的局面,通过工程换石油的方式,中国企业也相继获得一些海外油田的开发权,苏丹项目就是第一个突破。“在苏丹南部有很多中国公司,江苏、重庆、浙江等地的都有,帮助当地建设公路、桥梁、医院、炼油厂等。”管道局的一名技术人员称,工程换石油,已经成为中国获得海外油田的一个重要合作方式。
  从1985年第一次走出国门,中石油管道局曾先后承担了伊拉克、科威特、突尼斯、苏丹、利比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长输管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分别设立了苏丹、利比亚、阿联酋、伊拉克、印尼、委内瑞拉和哈萨克斯坦等7个办事处。其中,在苏丹完成的管道建设已达2000多公里。
  [风险预防纸上谈兵]
  而随着寻油之旅的展开,如何为外出的石油人以及国家能源战略提供安全保障?据目前所知,做好每一个项目所在地国家的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可行的办法。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一名在海外项目工作过的负责人称,在海外参与石油开发有介入当地国政治对立的巨大风险,所有的欧美大石油公司都经历过在发展中国家政治变化所带来的武装袭击、暴乱、没收、国有化和驱逐,正在进入国际石油开发的中国公司也必然要经过这一过程。中国目前在苏丹、安哥拉和委内瑞拉的较大规模的石油生产面临的政治风险,远大于埃塞俄比亚的遇袭事件。2007年4月24日凌晨4点,中原油田在埃塞俄比亚欧加登地区的项目遭200多名持重武器的反政府武装组织袭击并抢劫,袭击造成74人遇害,其中中方9人死亡、1人轻伤、7人被绑架,中方价值近1亿元的设备被毁。
  “对于每个海外项目的风险,会由中石油集团国际事务部牵头做评估,然后将评估传递到各项目执行单位。”管道局一名中层领导称,2003年以来,中石油集团颁布6个涉及海外安全的通知,国际事业部控定了13个加强海外安全工作的文件,并着力健全海外项目HSE管理机构,编制了《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指挥和组织体系,有的项目地还要定期与当地支撑机构举行实战演习活动。“在评估中,会根据各项目所在国的情况进行风险分级,最高风险等级为七类,像苏丹就是七类地区,印度为六类地区。”该人士称,依据中石油集团的风险评估,管道局在苏丹地区也相应设立了“红、橙、黄”三级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了多套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
  除了中石油集团本系统的风险评估外,在2004年11月,商务部也组织编写了《外派经贸人员对外安全工作须知》,外交部也相继成立了领事司,协调国内外相关单位开展救援和善后工作。应该说,从中石油集团到商务部、外交部,在海外项目的风险预警及其处理上都做了很多功课,但在曾前往苏丹工作过的最基层职工看来,“那都是纸上制度,领导可能知道,到基层员工就不清楚了。”
  一名技术人员说:“去苏丹前,我们不清楚那边的情况,也没有人会告诉大家外出交往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苏丹有哪些政治势力、出事了该怎么处理、怎么去规避一些风险等问题,发给大家的安全小册子,也是与职工、生产密切相关的一些操作技术规范,只是一般不准随便外出。”
  在苏丹工作过的管道局职工,每个月都会领到一张大约100美元的电话卡。“单位发的,主要用于给家里联系。”范涛说,但大家一般都舍不得用,都留着在关键时候救命用的。

  (据《南风窗》杂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