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经济封锁下的古巴人 这是5月15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老城区表演节目的一名演员。每逢周末,一些古巴演员就在哈瓦那主要景点演出。本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对古巴进一步实行经济封锁的加压计划,包括限制旅美古巴侨民对国内汇款数额和回国探亲次数等。作为应对措施,古巴政府关闭了市场上除销售食品、个人卫生用品之外的所有外汇商店,然而市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新华社发 |
       所以,报纸照片的好坏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会不会这么拍”和“会不会这么用”的合成产物。 |
|
       那么如何能做到“适销对路”呢? |
       首先,摄影部或摄影记者要想使自己的照片“适销对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图片编辑的桥梁作用。图片编辑的桥梁作用应该表现在五个方面:做编辑与记者之间的“桥梁”、做摄影记者之间的“桥梁”、做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之间的“桥梁”、做同行之间的“桥梁”、做读者与记者之间的“桥梁”。 |
       其次,在当今社会里,资讯的发达已经不可能再有绝对独家新闻了,在实际操作的报纸中,也没有哪个稿子是绝对应该发和绝对不应该发的。中国是个“人情大国”,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着“人情”。作为报纸,在不牵扯原则的情况下,刊登什么和怎么刊登都是可以“人情化”的,既所谓“关系稿”。实际工作中,图片编辑与版面编辑、总编辑关系的好坏(包括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就影响着摄影记者发稿,那么,作为摄影部和报社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谁来搞,就只有靠图片编辑了。所以,有些图片编辑戏称自己的工作是“搞关系”。 |
       第三,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编辑要有现场经验。记者在拍摄时,心里应该清楚自己报纸、版面需要什么样的照片,大致拍完后在报纸上是什么样子。要根据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手法。编辑也要有现场经验,能够预见新闻现场,根据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向记者提出必要的指导,减少记者的盲目性。这样才能使两者紧密结合,新闻采访有的放矢、新闻照片适销对路。 |
       从另外一个层面讲,摄影记者总在抱怨编辑不懂自己拍的图片,要想让编辑理解记者的拍摄意图,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就要不断地向版面编辑、总编辑阐述、灌输自己的图片理念,慢慢让他接受你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到达按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意图发稿的目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又是必须的。要达到这个目的,上面说的“搞关系”就会发挥基础、长久的作用。抛开业务因素,试想一下人们最容易接受什么人的建议,是熟人还是生人,当然是接受熟人意见。这也是为什么人在郁闷的时候总会找朋友聊聊的原因。所以,在你想别人灌输你的理念之前,必要的关系铺垫是必须的。 |
       这两点,才是现如今报社图片编辑的工作实质,即使基本的,也是最难的。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各家有各家的路子,操作起来也是各具特色。但不管怎么说,“适销对路”都是原则,如果你的新闻照片发稿不畅,千万不能怨编辑,肯定是你的产品出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