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留守、老漂:漂泊的母爱何处安放?
又是一年母亲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商家摆出的康乃馨还是亲友发来的祝福短信,都在挑动着这个社会“孝”的神经,提醒着人们要懂得面对“生与养”的感恩。
在母亲节前夕,国际儿童慈善机构救助儿童会5月6日发布了年度《世界母亲状况报告》,在涵盖了178个国家的“母亲境遇指数”排名中,中国排在第61位。虽然,中国的排名已经较2013年上升7位,但是“中国母亲不好当”还是在互联网上引起共鸣。
社会竞争加剧、育儿成本陡增、子女教育压力,这些往往被视作导致“中国母亲难当”的传统因素。但是,城市化的进程中,像范萍和李秀英这样,与子女分离的“两地之难”,正成为中国母亲实际面临的新负担。
当前,中国流动人口高达2.3亿,空巢老人数量突破1亿,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中国人对于母爱的诠释的中,还多了打工妈妈的“愧疚”,留守儿童的思念、空巢母亲的牵挂,以及老漂妈妈的奔波。在这个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时代中,中国母亲和他的孩子们正在实际支付着社会转型的成本。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以家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对母亲和母爱有着更深的理解。但是,城市化的人口流动让家庭结构碎片化,难得团圆的中国家庭中,母爱的‘无私’中参杂着相隔两地的‘无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向中新网记者表示。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这些漂泊的母爱也需要社会的慰藉。夏学銮也表示,降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门槛,解决老漂一族异地就医的难处,设计更合理的假期让家庭团聚的机会更多一些,这点点滴滴都是社会可以提供的制度帮助。
“更为实际的帮助还包括,居民社区对于这些打工妈妈、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老漂一族的关心和照顾,让她们在远离子女或者背井离乡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夏学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