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69|回复: 1

我国将对学术失范“下猛药”

发表于 2009-3-16 17:51: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校若没有净土,何谈社会!中国高校领军人物发出的疾呼,在学术不端行为和剽窃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下,更具警示意味。  在3月15日这个强调“诚信”的日子,教育部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邀请多位高校校长和教育专家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去年,浙江大学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等人的论文剽窃事件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鉴于这一事件的影响十分广泛,学校在解除与贺海波的聘任合同后,最近又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评价体系重短期效应
  类似事件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学术不端的成因。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认为,就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而言,在大多数学科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但目前与切身利益挂钩的硬性考核指标导致科研人员坐不住“冷板凳”。
  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吴树青说,学术不端行为与当前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取向有关。
  “不良兼职”毒化空气
  在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看来,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还有更深层次的利益驱动。近年来,诸多大学为了抬高自身的学术声誉,也为在一些评估的“数字”里有更好的表现,聘用了一些“学术大腕”来为之撑撑“门面”。一些受聘者也为个人利益,不顾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而多处兼职。这种“不良兼职”现象毒化了“学术空气”。
  “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科学研究可以给个人和学术机构带来利益。”杨玉良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切断利益链。”
  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据了解,中国不少高校已开始构建学风监控和防范体系,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学校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加强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等。
  一些学校还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推出创新举措。
  “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教育部部长周济说:“一旦发现,要及时果断、严肃处理,敢于下猛药,不得推诿和隐瞒。”
  他指出,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通过提高道德自律,加强制度约束,发挥社会监督力量,使学者“不愿”、“不能”、“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据悉,教育部正逐步将学术道德建设纳入高校课程,并将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周济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要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新华社记者 吴晶 余靖静
  (据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6 18:10:01 | 查看全部
早该有动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