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东方网 作者:凌河
一个“跪”字,又搅得舆论哗然——某中学的一个班级上课,一女生摆弄头发,被老师呵斥,居然不服,于是女教师便令全班“罚跪”,53个学生,其中48个,“齐唰唰”跪成一片…… 于是报刊大字标题,于是网络众说纷纭。人们不禁要问,这位“骨干女教师”,为什么“第一反应”,便是罚“跪”?48个学生,为什么如此顺从,“齐唰唰跪成一片”?
当然也有有识之士,归咎于当今银幕荧屏的。这自然不无道理。君不见今日荧屏之上,皇恩浩荡之下,满朝大辫子,一片下跪声?面君奏事要跪,谢主隆恩要跪,臣罪万死更要跪,连一个“站起来”,居然也叫做“跪安”。至于“清官”膝下,包公案前,升斗小民的“跪叩”,更是双膝一屈,要把脑袋磕得捣蒜一样才行。所以耳濡目染,所以看惯了,所以一个“跪”字出口,那么油然而来,所以“齐唰唰跪成一片”,一点“微词”也没有。
但依我之所见,“跪”风之盛,也不能全怪几部影视的——我们老把恶俗成习,归于荧屏银幕,似甚不妥。哪有一剧兴丧的事呢?真正出毛病的,恐怕还是咱们的“现实生活”。
某地洪水滔天,冲垮了农民的土房,于是当地干部,立马抢救搭建。住进过渡房之时,老农一跪谢恩,不是做了报纸的“要闻”吗?某地平头百姓,失散了亲人,于是公安警方,尽力寻找。母子团圆之时,双双“跪谢”恩人,不也是有了偌大照片么?至于某地“清官”离任,那地方的芸芸众生,不仅送了“万民幡”,而且还“剂唰唰跪成一片”,网络之上,不是险些传为美谈么?
这林林总总的“跪”,当然是弄错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颠倒了咱们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关系,拿着封建朝代的老谱,到今天的时代来翻新。但也有无关“现代政治”,似乎十分“精神文明”的“跪”,前几年的时候,也曾“脍灸人口”甚至“十分动人”的——说是某地的“军嫂”,因为公公过世,而夫君从军,戎机万里,无法前来奔丧,所以引起亲属百般指摘。于是该好军嫂,代夫祭灵,以身代孝,长跪坟前。因为是媳妇代祭,所以一天不行,一跪就是七天,终于化解了三姑六婆的愤懑,使那远在军营的丈夫,得以安心保国,于是“军功章上也有她的一半”的赞颂,便一时四起,于是不少的报刊,便作为“精神文明”的“好事新风”,到处传播……
但种种的“下跪”新闻中,真令我感叹的,还不是国人的屈膝,而是近年来一条“洋人跪恩”的真新闻——某地民警,通过全城大搜索,终于为一位波兰朋友找回了丢失的提包。于是这位叫做瑞格穆特·马克瓦卡的洋人,“''''扑通''''一声长跪在地,磕头向中国民警表示谢意”。这样一条新闻,当然“来之不易”,被不少报纸当作头条,喜形于色,赞颂有加,还特地拍了洋人跪地的照片,立此存照,说是“为国争了光”云云……
这就十分“不易”。下跪这个东西,原是咱们的“国粹”,咱们老祖宗的“文化”,洋人原是不跪的,这一点,连大清朝的遗老都知道,以为“夷人之膝没有机关”。当年清帝老儿,为了英使马嗄尔尼来华,入觐之时跪还是不跪的问题,不是煞费了周折吗?结果还是只让马嗄尔尼曲了一条腿。而今天的洋人马克瓦卡,因为“在咱这儿工作了几年”,所以对于双腿之屈,竟是那样自觉自愿,这就不免令人感叹,感叹“跪文化”的同化力之深厚,以至于以习化洋,可以兵不血刃。
国人之下跪,据说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老祖宗,《庄子·天宥》说,轩辕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便是“膝行而进”的。自五代以降,随着椅子的发明,下跪更成了尊卑之礼。官员上朝要跪,“卑职”觐上要跪,至于小小老百姓,见官答话,拦轿告状,更要五体投地、长跪不起。几千年的跪,渗化于血液,落实了双膝的,就是鲁迅先生借法官之口对于阿Q于公堂之上“乘势跪了下去”的一句斥责,叫做“奴隶性”,算是击中了要害。本来辛亥革命,已以鞠躬握手取代跪拜,不知为何,经年以来,旧灰复燃,跪习又盛,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而再闻一条“下跪”新闻,最令人叹息也最为震撼的,倒不在于女教师的一声“跪下”,而在于48名中学生的“齐唰唰跪成一片”——难道这复燃的“跪习”,真要代代相袭?难道我们的“从娃娃抓起”,收获的竟是这样一种“跳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