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班组创新切忌浅尝辄止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要在求突破、求深度上突围
赵华
不久前,中石化山东下属企业石化销售分公司征集了一季度员工自主创新成果,可没有想到的是,除了少数几项高质量的成果外,没有几项像样的成果。有的只立了项,想法虽然不错,但没有实际攻关;有的项目很有创意,但成果让人难以恭唯;也有一些成果技术含量偏低;有少数成果由于缺少实验数据,难以让人信服,甚至还有一些成果是以前成果的简单翻版。
据笔者观察,同上述企业类似,一些企业员工创新的总体情况不能令人满意,不少成果充其量只能算“半成品”,有的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重复创新、低效创新现象比较突出,而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则凤毛麟角。
为什么自主创新的话题喊了这么多年依然在喊?是什么了掣肘了班组创新的突破与发展?据笔者调查,班组员工创新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雷声大雨点小”。主要表现为创新口号喊得多、创新项目立项多、参与人员多而创新成功率低、创新成果普遍质量不高、创新效益不够明显,存在好大喜功、“雷声大”,实际措施“雨点小”,“光说不练”的现象。
二是心态比较浮躁。个别员工为了评奖、技术晋级等个人利益而创新,一些老项目改头换面又重新报上去,有的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体现了眼高手低、急于求成、浅尝辄止、“差不多就行了”的浮躁心态。
三是知识和技术能力不足。受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员工虽然有很好创新愿望和创意,但在创新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如不会绘制原理图、技术条件不成熟,创新条件不具备等,造成创新半途而废。
四是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韧劲。任何创新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些员工在创新实践中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后缺乏勇气和韧劲,从开始时想大干一场,变成遇到挫折后的心灰意冷,最终打了退堂鼓,造成前功尽弃。
五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新一般是员工立足岗位的业余劳动,常常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一些企业班组员工纵然有好的创新设想,但由于资金不到位,造成创新无以为继,巧妇难为无(少)米之炊。
大家知道,刚刚过去的几年,一个妇孺皆知的事实就是,我国制造一亿件衬衣、卖几十亿盒牛奶才能换回一架飞机!专家指出,出现上述尴尬事实的根源就在于我国企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反映到具体的企业就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据报道,2005年,我们国家有80多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低层次的产品,导致世界认为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所以说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软肋。
笔者认为,当前,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使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立有一席之地,早日让世界承认“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而这需要在员工创新上求突破、求深度上突围,而企业要切实加以引导,为员工创新搭建平台,着力在塑造员工的创造精神,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煅造员工的创新毅力上下工夫。
塑造员工的创造精神。对一线员工来说,自主创新是针对立足岗位实际进行的面目一新的创造,绝不是虚晃一枪,更不是新瓶装旧酒。企业要着力塑造员工的创造精神,引导员工围绕生产现实中的难题作为攻关的立足点,把“小创意、小创新、小革新、小发明”作为主要突破点,努力把金点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效益,转为解决生产难题的一把“利剑”。
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而这决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懈的探索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企业要下大力气抓好员工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技术素养和创新的本领,从而提高创新成功率。
煅造员工的创新毅力。要摒弃过去一些员工遇困则放弃的做法,煅造锲而不舍的精神,百折不回的毅力。创新需要有股子钻劲和韧劲,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需要脚踏实地地从制约班组管理的节点入手,甚至从以往看似不起眼的小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平凡枯燥中坚持,在攻坚克难中坚守。
当然,企业要对员工的创新要及时进行诊断、规范和必要的“包装”,引导员工消除眼高手低、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创新观。除了给予员工创新提供技术、资金、人力支持外,还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将员工成果推向市场,让他们名利双收,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造激情和绵绵不绝的创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