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两项差点“流产”的小改造
连利英
4月14日,山西兰花集团化工厂尿素配电室的员工们结束了14台变频器风机电源和柜内照明改造,彻底消除了尿素系统易跳闸的安全隐患,为生产的稳定运行扫清了障碍,也为厂里减少了经济损失。
但是这两项改造实施之前,并不被人看好,甚至连班组成员都打起了退堂鼓。
变频器是一种先进的节能电器控制设备,制造精密,保护装置灵敏。但该厂安装变频器后,陆续发生了几起跳闸事故,去年11月,因电压波动引起的变频器跳闸造成了尿素系统大幅减量;今年3月23日,因配电柜内照明故障引发氨泵变频器跳闸,又造成尿素系统大幅减量,每次跳闸经济损失都在5万元以上。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班长王福献和班组的员工们采用“故障排除法”,逐一排除,发现原因是变频器设计不合理,多项辅助设备的控制线路都接在变频器控制回路中,一旦有一个设备出现故障就会引起跳闸,造成生产大幅减量,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对变频器控制回路改造。对这么精密的设备动手,很多人心存疑虑,有的说“改坏了怎么办?”,有的说:“厂家的设计人员不比咱强,别逞能了。”,还有的说:“就算改好了,也不给钱,费那劲干嘛。”但是班长王福献觉得不敢突破就永远没有成功,不敢尝试隐患就永远威胁着生产,他和班组员工们仔细研究后,决定改变原有接线方式,把风机电源、柜内照明线路从控制回路改在主回路,并于4月14日完成了这两项改造。经测试,这两项小改造成功地为生产解除了“安全警报”。
完成变频器配电线路改造,增加了配电室员工创新的勇气和热情,同时也引起了大家对创新的深层思考。
笔者评说:班组创新,谁在扯后腿?
创新的呼声我们已经喊了许多年,但班组员工的创新效果并不明显,是什么成了班组员工创新的掣肘?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造成班组员工创新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三:一是部分员工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认为创新是专家和技术人员干的事,员工的任务就是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不要多此一举,自讨苦吃;二是基本功不扎实,创新就象狗咬刺猬,不知道从哪儿下口;三是企业对创新的激励政策偏向于成果大、效益高的项目,对小窍门、小点子不够重视,影响了班组员工的创新热情。
因此要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就要从教育、培训和机制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班组员工思想突破、能力突破和企业机制突破。
创新首先要突破观念的框框。时下,部分班组员工把创新当作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其实,只要敢于突破就是一种创新,比如我们每天的工作,今天要比昨天做得好,每天突破一点点,就是在创新,因此创新是人人当为,人人可为的事情。
创新还要突破能力的拘限。没有创新,我们永远不能超越。但不管我们突破、创新的意识多么强烈,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很多班组员工基本功不扎实,尽管创新意识强烈,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突破与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突破与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哪里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积累与锻炼。因此,我们班组员工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才能运用丰富的知识创新地工作。
创新更要突破体制的束缚。要调动班组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就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不要让陈旧的体制捆住员工创新的手脚,压抑了员工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