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73|回复: 0

永远的探索者——记河南省孟州市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八车间主任韩成河

发表于 2007-10-18 01:33: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永远的探索者
记河南省孟州市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八车间主任韩成河

如果说管理是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道路,那么管理者就是那个在前面用自己的成败荣辱探寻道路的人。在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就有这样一个人,每当车间管理走到以往泥沼举步维艰时,他总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职工队伍带出泥沼;每当在管理上出现难以破解的难题时,他总是身先士卒,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做标杆,把队伍带上一条柳暗花明的通衢大道。他就是多次被孟州市和公司评为先进党员的八车间主任韩成河。
   2002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冬天尚未完全退去,枝头已绽露出点点绿意。而在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人们企盼改制的心情也像春天一样急迫。也就是在这个万物复苏春风荡漾的季节,公司干部队伍调整的激流把韩成河推向八车间这个新的港湾。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如何在八车间这块平地上建起一座工作业绩的高楼大厦成为韩成河从头做起日思夜想的事。
   韩成河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对工作他却有着自己的一套管理思路。韩成河是独自一人到八车间走马上任的。在其他人易地就职总是前簇后拥的情况下,他的上任显得那么力单势孤。对此,韩成河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我是去工作的,如果我带去自己的“拉拉队”为其助阵,势必会对原班人马在思想上形成压力和威胁,即使有一些想干事的也会因为亲疏有别而与你离心离德。我之所以不带自己的人,就是要用事实告诉大家,无论是谁只要工作努力,爱岗敬业,我都将会一视同仁。
面对车间现状,韩成河没有急着去调整职工队伍,而是深入到职工中去挖掘和发现那些未泯的工作激情。通过与职工交心、谈心和换心,他发现职工萎靡情绪和战斗力削弱的根源在于没能充分挖掘出职工队伍中蕴藏的巨大潜力。企业改制后,一些职工一时难以适应由公变私的企业管理模式,厌战思想滋生。为重整昔日的战斗雄风,韩成河一方面不断地给职工做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抓住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的时机,力图在短期内扭转车间以生产农机产品为主导的格局,并暗下决心力争让车间三年内跻身公司的先进行列。
  豪言一诺千金重,踌躇满志写风流。为了实现第一个愿景,凭着敏锐的嗅觉和超前的思维,韩成河把脉到在农机市场逐步萎缩的形势下公司必将会另辟蹊径,工作重心会转移到汽配产品的生产上。他在充分肯定了职工队伍的实力之后,决定调整工作思路,向公司请缨上马汽配产品。这年后半年,根据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公司规模化生产格局的形成,公司决定新增几条干式套生产线作为拳头产品搏击市场。韩成河捕捉住这一信息后立即与公司协商,在原来四条农机产品的生产线上争取到生产干式套的机会。对于技术仅限于生产农机产品的职工队伍,韩成河心中很是忐忑:生产干式套技术性强,要求职工技能高,目前的职工队伍能否适应这个新生事物是他最为担心的一件事。也就在这样的担心中干式套生产线按部就班地上马了。为确保产品质量,习惯从知识中“强筋壮骨”的韩成河一有空闲时间就钻到书籍中去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鼓励职工自强自励,树立信心,珍惜这一机会。为做好过程控制,他结合车间实际情况和管理人员一道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根据设备能力一道一道工序进行测定,从而为汽配产品的顺利生产奠定了牢固的质量基础。
   为尽快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干式套上线期间,韩成河每天在生产线上解决制约生产的问题,有时为解决一个难题,他常常要工作到深夜才离开车间。为此,在家翘首以待的妻子也是一次次把饭放在炉子上一遍遍保温。
   每一个成功都凝聚着韩成河和他一班人的心血。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用人上韩成河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时时刻刻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说起用人,小刘深有体会。小刘是车间一名普通的修理工,由于思想超前,总能把工作中的事情预防前置,很得韩成河的赏识。在干式套的生产中,他不仅钻研网纹技术,而且还结合实际对使用的砂条粒度提出改进性建议,为产品网纹通过检测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的小刘已成为韩成河工作中的左膀右臂。
   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有着“技改”能手美称的韩成河曾经在过去的工作中成功实施过许多项技术改造,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在生产玉柴105套期间,壁厚差的不稳定性一度制约着生产的进行。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他一方面对设备进行检测寻找症结所在,一方面对所加工的产品跟踪验证取得数据,经过多次调整设备精度,改变操作方式,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干式套在车间的“深深扎根”,使得八车间名声鹊起。原来人心浮动的职工队伍稳定了下来,过去对前途感到迷惘的人们也仿佛看到了希望。一时间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是八车间,让人刮目相看的也是八车间……
    在成绩面前,韩成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思考着下一步探索的步伐……
    机遇总是在期待中如约而至,机遇总是给那些执著奋进的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中国重汽发动机是中国重汽研发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重型汽车发动机,代表了中国10升排量发动机的最高技术水平。目前,斯泰尔、HOWO两大系列发动机,其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集团的大门被公司锲而不舍的努力所打开,对中原内配而言无疑是战略性机遇的凸现。机会稍纵即逝,能否把握机遇、抓住机遇在衡量着一个人的胆识和魄力。斯泰尔产品与中原内配的“亲情牵手”为企业向重汽产品领域进军架起了一座桥梁。斯泰尔作为公司产品产业链条上的一项空白、战略棋盘上的一粒棋子,究竟定位在哪个车间来担此重任让公司举棋不定。这时已经在干式套生产方面积累成功经验和获得重大突破的韩成河,不愿放过这次展示职工队伍实力的机会,毅然接过这副重担。
   有人曾劝过韩成河:这种产品技术性强,标准要求严格,定位较高,干好是公司的成绩,若干砸了或许就会把你过去的成绩全盘否定。对此韩成河也曾犹豫过、动摇过:凭技术自己也仅仅限于摸索和积累的那套经验,凭实力职工队伍远不如在汽配产品滚爬摸打多年的兄弟单位。如果自己就这样四平八稳地走下去或许能平平安安地固守这片领地,但而立之年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季节,激情澎湃的他怎愿安于现状。经过反复思考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即使被这副重担压到,也给后人踩出一条道路。
    2005年元月,生产斯泰尔的任务落在了韩成河的肩上。
   从建线那一刻开始韩成河就把该产品定位在车间的“A”级管理标准上。从初期设备的调试到全线开始生产,韩成河没日没夜地工作在生产线上,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斯泰尔产品就顺利下线。对于家庭来说韩成河不是不想多留点时间在家陪陪妻儿,而斯泰尔作为公司产业的一项空白工作千头万绪,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有喘口气、松松套的念头:工艺标准的规范需要与相关人员商讨编制,生产节拍的排兵布阵需要他对设备一台一台地测定,工作标准需要他去反复琢磨……
在自己38 岁的时候,韩成河赶上了这一个 “交钥匙工程”。韩成河如履薄冰……
    ——对症下药治顽症。精镗工序是生产线上极其平常的一道工序,对于生产其他产品来说显得并不那么重要,而在斯泰尔生产线,这台“无足轻重”的工序因为斯泰尔产品体大壁薄骤然成为关键工序,这道工序的精度倘若不能达到工艺要求,就会引起跳动量超差、网纹不合格等一连串不良反应。为保证后道工序的加工质量,在完成样品生产的当日,韩成河和修理人员顾不得连夜奋战的疲劳,对设备工装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制作,整整两天时间他们校正镗杆,检测底座,通过努力将设备精度控制在0.04mm之内;对于长度达240mm长的干式套斯泰尔而言,要实现内孔在0.025mm内分组、外圆公差控制在0.018mm无异于徒步登天,再加上直线度的苛刻要求,更是难上加难。在此情况下,韩成河通过翻阅资料和实地观察,决定在精磨工序和精无芯磨工序之间增加一台粗无芯磨来保证质量,从而使直线度保持在0.05mm之内。
   ——从过程控制入手,将退刀槽R弧、跳动量、网纹和壁厚差等关键项次检测频率提高一倍。每次更换工装后,韩成河都要求生产线的主要负责人要在修理人员精度检测之后对工装精度进行二次检查确认,没有确认的不能够工作。为解决切台使用千分尺检测时间长、效率低的难题,韩成河和技术人员一道攻关,一周之内就将一台读数直观、操作方便、节约时间、提高工效的滚动式测量仪器制作完成,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倍。现在该产品的产量由开始的每月万八只一下子增量到两万多只,占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厂装机量的80%。
    ——选拔既懂得管理又善于创新的班组长到斯泰尔生产线领班,配备优秀的操作人员把好关键工序的生产质量。李志杰在管理和创新中是职工公认的一员虎将,在生产中也是一名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在斯泰尔生产中他通过小改小革不仅解决了检测壁厚差、大台不平的简便检具的技术改造,而且还针对该产品大台上5道凹槽难以清洗这一课题进行攻关,使长期困扰车间清洁度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关键工序人员的选拔上,韩成河遵循“必须具备在干式套生产线上工作两年以上”的标准,否则谁也别想涉足这一领地。
    ——为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工作之余,韩成河要求班组长带领职工带“邻居”的康明斯生产线去学习生产管理技术,使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一位员工在参观学习后感慨地说,只有看到先进的东西才知道先进标准的创造来之不易,生产斯泰尔我们必须自我加压。
   尽管韩成河把工作中可预见性的问题都考虑得天衣无缝,但“缝”仍会存在。斯泰尔材质硬度一下子提高到30 HB是韩成河猝不及防的。人措手不及,而刀具也难以抵挡这突如其来的“巨变”。原本刀具生产七、八十只更换一次,现在却要二、三十只就得更换;砂条加工两万只才更换一副,如今只能生产八百只。此外辅助材料的砂轮、合金笔等也是“水涨船高,”使原本的消耗目标“全线崩溃。”为在成本上找出一条可行的“富裕”通道,韩成河多方打探行业信息,并与江苏、郑州等生产厂家取得联系,共同寻找适合生产斯泰尔材质价格又低的刀具、砂轮、砂条,力图在成本上分羹一杯。
   2006年,当他被孟州市总工会评为公司技术创新先进个人后,韩成河想到的不是获得荣誉一路走来的艰辛,而是面对年需求量30万只的斯泰尔气缸套,如何去提高产量和质量。他说:“虽然公司给了我们一定的荣誉,但那只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是一种压力,是一种期望,是一种鞭策。作为一名党员,要把荣誉看作是更好地为党的事业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加压奋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员工为企业无私奉献。”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韩成河表示,将逐步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的培训,因为生产难度越大,技术要求就会越高,所以员工的适应能力必须跟上。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如今新增的一条斯泰尔生产线又在八车间上马了,韩成河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薛凯敏)
邮箱:xuekaimin000@126.com
邮编:4547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