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96|回复: 5

[员工游记] 沙漠拾零

发表于 2009-4-22 13:31: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沙漠拾零
   不到沙漠戈壁,不知道什么叫荒凉,更不知道生命的不屈和坚强。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者是同样的美,但这里的一切美的都是那样的大气、美的那样的苍凉。
胡杨
   先从胡杨说起吧,来到新疆,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印象最深的就是胡杨了。
   塔里木胡杨在我国乃至世界是分布最多的地区。据说,全世界百分之九十在中国,中国的胡杨百分之九十在塔里木盆地,仅塔里木盆地胡杨保护区的面积就达三千八百平方公里。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乔木树种,而且,它自始至终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走向荒漠化的过程。而今,虽然它已退缩至塔里木河岸地带,但仍然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生命之魂。
   看到胡杨,才知道生命的滋长,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坚韧。
   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死亡之海的意思。可是,胡杨却专门选择了沙漠,选择了死亡之海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地。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胡杨林。两个生命的天敌,彼此对峙着,整整僵持了一亿三千万年。
   十月的胡杨最美,一树的黄,美得如梦一般,而且就只有那么几天,转眼便看着金黄金黄的胡杨树叶纷纷杨杨飘落在地上,来的快、去的也快,让人措手不及。
   而到了冬天,如果刚下过雪,一早起来,眼前一片沙漠特有的景观----沙漠雾凇。胡杨林中的漂浮的薄雾虚无缥缈,仿佛置身瑶台仙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难道岑参的诗写的就是沙漠里的胡杨?
   胡杨虽然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对水的渴望。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变迁又相当频繁,于是,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曾驻足的痕迹。河流一改道,便留下一片片枯死的胡杨。
    “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这些死去的胡杨或座、或立、或卧,但不管是哪个姿势,都美的大气、美的苍凉。
   什么是生命的苍劲、生命的壮美、生命的惨烈、生命的顽强!到胡杨林,你就会知道了。

红柳
   戈壁生长最普遍的就是红柳了,来新疆往塔河赶的路上正是黄昏。荒漠,在车的行驶中蔓延,一望无边,与天相会,路两边黑呼呼的是连绵不断的土包,在夜色下阴森森的,让人恐怖。我暗自纳闷,不会有这么多的坟吧?同路的老新疆告诉我:那是红柳包。
   原来,红柳长在戈壁滩上,挡住了一年年的风沙,渐渐的越堆越高,红柳也越长越高。于是便形成了这么一个个的红柳包。红柳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
   沙丘下的红柳,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很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据说,一个油田施工队伍平整场地,红柳包上一棵小小的红柳,下面的根却整整拉了两卡车。
   看着红柳下面的土地,白花花的一片盐碱,即使是胡杨也望而却步,而唯独红柳依旧,不但顽强生长,而且生长的热烈奔放。
   春天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鹅黄的嫩芽,接着会长出一片片绿叶。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到夏、从夏到秋,别的花败了、谢了,它还在不知疲倦地开放着,一丛丛、一簇簇地点燃荒漠。
   这就是红柳,风刮不走,沙卷不跑,在最荒凉的地方,只有它能生存,笑傲风沙。
骆驼刺
   我一直认不出哪是骆驼刺,虽然来新疆也有三年了。
   直到有一天戈壁滩,被它狠狠地刺了一下,旁边的人说,这就是骆驼刺,于是我才弯下身仔细地观察起来。
   由于沙漠地区干燥的气候,植物为了生存,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子都和内地有了变异,而骆驼刺更是变异到了怪异的地步,它的刺就是叶子,一丛丛、一簇簇的静静生长在沙漠里,每一根刺都不屈地指向蓝天。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让人敬而远之的东西,竟然还是骆驼的美味佳肴。多么顽强的沙漠生物,多么可敬的沙漠生物呀,每一个生命都让可惊可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21:56:16 | 查看全部
整几张沙漠中的经典图片,大家看了不是就都想到沙漠去陪伴老师了么?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08:13:46 | 查看全部
耀杨建议好,楼主给好文章配几张大漠、胡杨、红柳的图片,那就图文并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20:02:22 | 查看全部
有空了放上几张,请各位老师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7 09:47:34 | 查看全部
别有一番滋味!沙漠也生机盎然,美景多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16:04:20 | 查看全部
怎么放不上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