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拼爹”社会
“钱是奴才,一定要把他当仆人”
谈到当下一些年轻人认为“读书无用”,认为目前是“拼爹社会”,濮存昕表现出深深的无奈,称这是文化层次低导致的短视。
“这些孩子要是不去改正,随波逐流的话就完蛋了。”濮存昕认为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但他也呼吁大家恢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我们得慢慢维持、培养树林。不重视文化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是‘草’,生灭由他自己来”。
面对年轻人在金钱和梦想之间的纠结,濮存昕毫不犹豫地说:“钱是奴才,一定要把它当仆人,别当主人,钱绝对不是一座房子。有那么多成功等着你,不要短视。”
他坦言,不少年轻人的梦想太大,“不是一定要当CEO,不一定要创业,现在有孩子好高骛远,小事不愿意做,觉得4000元工资太少,我觉得一开始一定要融入社会,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我就是从基层干过来的,27岁时我才挣11块钱”。
《致观众的一封信:因兴趣而学习成就人生最大财富》
在专访的最后,征得濮存昕先生本人的同意,发布他写给《汉字英雄》观众及国内外关注河南卫视和《汉字英雄》,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的一封信。
亲爱的观众们:
大家好!
我是演员濮存昕,作为第三季《汉字英雄》的汉字先生,我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几十年来读书的经历。在这个整体向上的社会环境里,传统文化正在复苏,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都要面对“教育”这个现实的问题。
我相信,小的时候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汉语基础一定能够对孩子们成年后的工作生活有所帮助,不管他们做什么,这些能力对他们自己、对社会来说都是才能和价值。
在《汉字英雄》节目里,这些汉语言水平很高的选手们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或许也给现在的学生和家长们提出来一个标准——除了唱歌跳舞,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把书读好,把母语学好。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们除了爱唱歌跳舞,也热爱文艺、文学。
谈到我的汉语言学习经历,其实和现在这个时代的教育完全不同。我这个年龄经历的往事,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太了解。我小学上到六年级就遇到了“文革”,停学两年,复课一年什么文化课都没有上又经历了“上山下乡”,在乡下呆了8年才回城,一直到1977年我才从黑龙江回来。
我没有任何正规的学习的机会,大学、高中没有上,初中一年也没有上文化课。但我是在“文革”时期坚持阅读的那一类人,干完一天农活点蜡偷着看书,我们还可以写黑板报、可以写快板书。我年轻时的学习经历就是这么来的。
等回城以后,就着急落实工作、户口,更没有时间读书。直到进入部队文工团,工作才算稳定下来。到1994年,全军调查文工团学历,发现没有高中学历的干部太多了,军队组织了了文艺兵自学考试,通过自学考试,我才有了文艺中专的学历。
我非常愿意当一个知识分子式的演员,年轻时读书不够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学习,我演曹操、曹植、李白,如果想演好就需要学习,认真研读剧本、阅读他们的著作,努力跟他们接上气。我还想演苏轼,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所以人过了40岁,就需要了解先贤的生活态度,他们的人生的历练,在我们当下同样面对着。从政对我来说真的不感兴趣,当人生中需要敬天爱人,有时候就需要去顺应,所以我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好演员,演好戏,因为我是个演员,只要让我演戏其他都可以圆通。
我是很独特的一代人中的一份子,那个时代没有教育环境,但我自己创造环境去读书。那个时代不甘心的人、不放弃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而那些放弃的人,现在都是下岗职工了。
至于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如何教育与学习,只要中国社会的教育空间比学生大就好,不要像我所处的那个时代——教育空间比学习知识的渴望还小。我们现在的学校、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和空间,至于他们想学习什么,要看孩子们的兴趣,切莫揠苗助长,按照年龄段自然成长,别很小就开始读大部头,但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要养成,真正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的人,未来才有希望。那些逼着赶着去读书的孩子,就变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