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章转载

一、“风月宝镜”的寓意何在?
《红楼梦》第十二回写了一面“风月宝鉴”(鉴,镜也,本文这两字互用)。这面镜子很奇怪,正面照,镜子里是一个美人,背面照,镜子里是一个骷髅。骷髅,含“死人”、“魔鬼”等多层意思。这面宝镜是一个跛足道人送给害了相思病的贾瑞治病的。这贾瑞是一位年轻的公子。他爱上了并追求他的隔房嫂子王熙凤,受到王熙凤最毒辣也是最下流的欺骗和惩罚,折磨成病。正当他病入膏肓之际,获得了这面宝镜。跛足道人对贾瑞说:“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来,单与那些聪明俊秀、风雅王孙等照看。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叫你病好。”那贾瑞未听道士之言,不喜欢看镜子背面(即反面)的骷髅,要看并乐于看那正面的美人,结果终被那宝镜中的美人“吃”“掉了。这风月宝镜的情节,是一则绝妙的寓言,含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社会批判意义。从浅层的意思上看,骷髅美人是指王熙凤。王熙凤粉面含春的美色使贾瑞着迷,向她求爱。王熙凤巧设毒计,让贾瑞跟着她的色情迷魂圈乱转,患了相思病。结果一条活泼泼的男子汉的生命,终被王美人变成骷髅。镜中美人也寓指某些以美色杀人的妖女。这层意思是告诫风月场中的男人的。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个故事,它的意义就是这样。但风月宝镜的故事在全书中并不是孤立的,曹雪芹决不会撰写这种浅薄的游离情节。在《甲戌本石头记·凡例》中,说“风月宝鉴”是《红楼梦》的又一书名。“红楼梦”和“石头记”在书中都有单独情节:第五回宝玉作梦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首回道人亲眼见石头上大书一篇故事。但这两种单独情节却是全书的点睛,是全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主题思想上总括全书。同理,“风月宝鉴”虽然是一个单独情节,却也是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因此,理解“风月宝鉴”的深层意义,必须联系全书的整体,联系全书的主题思想来进行认识,来理解它的含义。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虽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但多数学者都承认该书对封建主义的比较深刻和比较全面的批判。从这个角度来看,“风月宝鉴”除了情节本身直接表现的意思外,它应当是一种寓言,寓含着多方面的意义。
从哲学意义上说,“风月宝鉴”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世间的许多事物,其真实的本质往往深藏在它的反面,其正面的表现常是一种假象。因此,我们看待它,研究它,应当从反面着眼。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经典。二,人性的普遍弱点之一是:眼前贪欲的满足,往往压倒一切。《荷马史诗》中的莎琳女妖的歌声,能把英雄好汉变成畜生,也是此理。贾瑞之死,是人的这两大弱点的反映。
联系《红楼梦》全书主题,“风月宝鉴”最主要的意义是:作者用譬喻的、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露批判封建统治者隐恶扬善、文过饰非的伎俩,批判它们用制造假美的手段来欺骗、愚弄人民群众,从而掩盖封建压迫和剥削的罪恶,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罪恶统治。作者在此教导人们:对于封建统治者(首先是当时的“康乾盛世”)的种种“业绩”,不要一味从正面去听信,而应当从反面去看待,去认识。
二,用“风月宝镜”照贾雨村和王熙凤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和王熙凤,这两个人物的事迹和性格,形象地展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那些既是“美人”又是“骷髅”即魔鬼的真面目。
贾雨村和王熙凤,性别、身份各不相同,但在形象、事迹、性格特别是以权谋私的种种表演中,却有很多共同之处。
仪表堂堂的贾雨村,出场不久,就受到甄家丫鬟娇杏的青睐。后来在贾政的眼中,更是“像貌魁伟,言谈不俗”。他博学多才,精通时尚之学,会吟诗作赋,懂琴棋书画,晓哲学佛理,儒雅豁达,举止不俗。在交际中,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好的;加上他有一套交际手挽,在人际关系中很得心应手。潦倒时有葫芦庙的众僧相帮,有甄士隐的资助。仕途失意时有林如海聘去当家庭教师,更有大贵族贾政帮他升官发财。半生中,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破落子弟上升到朝庭的大司马,一方面是依靠关系,另一方面是依赖他自身的超众的才干风采;他的关系圈也是由他自己的能力创建起来的。总之,贾雨村的形貌、才智和风度,在官场中,在交际场合中,在用人者的眼中,在像娇杏这样女人的眼中,都是很有吸引力的。用“风月宝镜”中的“美人”来比喻他,并不牵强。
说到王熙凤,这“风月宝镜”本来就是用来照她的。这情节是她陷害贾瑞的过程的结局。作者好象预测到是书的读者和评论者会像贾瑞那样上王熙凤的当,把她当作真正的美人,甚至当作脂粉队里的英雄看待。所以用了这面“凤月宝镜”,对她作出鉴定:正面即外表是美人,但她是要害人吃人的,背面即隐蔽处是骷髅,是魔鬼。看清她的本质,就不会上当。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的形貌风采,是非常动人的,她那出色的口才,可以把稻谷草说成是黄金条。作为一个美女,她粉面含春,体格风骚,可以迷倒像贾瑞这类的男子,就像《荷马史诗》中的莎琳女妖那样,迷人的歌声会把男子们变成畜牲和骷髅。作为一个才女,她智能出众,机敏过人,有胆略,善权变,会博得主子以及用人者们的赏识和重用。在人际关系中,凭她那张巧嘴,可以赢得众人的好感。王熙风是一个才貌色三全的出色美人,贾府的主子喜欢她,不少男人迷恋她,众多的读者赞美她、欣赏她,连今天的某些管理者也青睐她,更有许多《红楼梦》评论者,也用很大的热情讴歌她,有的人甚至封她为时代先进人物,向她顶礼膜拜。咦,美人王熙凤的魅力,大矣哉!她在“风月宝镜”里面,理当是一个大美人。
外表的才貌风采很美,这是贾雨村和王熙凤的共性之一。当然,比较起来,两人还有一点不同。贾雨村的才貌风采美,只能暂时蒙骗与他相交往的、有某种共同利害关系的一些人,却难能瞒过某些正派人士。例如,贾宝玉一眼就看出他是个国贼禄鬼。而王熙凤的才貌风采美,对于和她相交往的人来说,有的是被蒙骗,有的则是心悦诚服地喜欢她,爱慕她,甚至崇拜她。贾、王两人之美虽有这点不同,而其表面形象之美,则是相近似的。他俩的这种美,本来是一种假象,不是其性格本质。但在“风月宝镜”里,这种表面美的形象却在正面上。妙就妙在这里。贾雨村和王熙凤的正面形象,即其人的本质,是贪酷、阴险、狡诈、毒辣,以权谋私是他二人的拿手好戏。在葫芦僧判案中,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贵族官府,谋求自己私利,保官升官,表面上俨然一副青天大老爷的气势,背地里却用卑劣的阴谋诡计,徇情枉法,私放了杀人犯薛蟠,让他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含冤负屈。审理此案中,贾雨村的秘书葫芦僧提供情报,献计献策,立下大功。贾雨村却因葫芦僧知他的底细而将他发配充军。(走狗下场不足惜)仅此一事,贾雨村的魔鬼伎俩,就足够说明了。
从正面看,是博学儒生;从背面看,是国贼禄鬼;贾雨村,假儒存也。
王熙风的魔鬼伎俩,比贾雨村更高明。她勾结官府,贪赃枉法,受贿白银三千两,害死一对未婚青年。凭这一条罪恶,足够死刑。在谋杀尤二姐的过程中,王熙风的出色的隐谋诡计,巧妙的毒辣手段,使人惊叹,令人发指。她在被抄家时搜出的贪污罪证,有五、七万两白银,加上她平日的奢侈挥霍,她贪污的银子不下十万两,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一千万元,够判几个死刑了。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这就是王熙凤。
王熙凤要害死贾瑞,不劝说贾瑞的根本原因是:(1)贾瑞本身好色,不存在劝说挽救的可能,而且王熙凤觉得这种人根本没有利用价值,没必要浪费时间在他身上,这一点刚才回答的几位都已经不同程度地阐述了,不过这个只是次要原因,并非根本原因。(2)在封建礼教日益没落的明清时朝,妇女所受到的束缚比起前朝非但没减少,反而有愈加严厉之势,给妇女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大环境对妇女(尤其是与上层社会有密切接触的妇女)的影响使得明清妇女越发珍视自己的名节,任何一种挑衅或损害妇女名节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不外乎两个:一是受损者走上不归路,二是受损者用极端行为反作用于施暴者。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就是李自成的义军进入紫禁城后,面对的竟是大量集体投水自尽的宫女的尸体(害怕名节有损而采取的行动),而且这些选择走上不归路的宫女大多是帝、后的贴身宫女,平时受到的恩惠也最多。当时居然还有一个费姓宫女,为给帝、后及受凌辱的宫中姐妹报仇,偷生假装伺候闯王,计划行刺,后发觉这一目标难以实现,遂转而要求下嫁闯王的部将罗虎,刺杀罗虎成功后自尽。上述例子见于《明史》。由此可以分析,王熙凤作为一个上层社会地位显赫的妇女,对礼教处处小心留神,生怕落下把柄,面对穷困无赖贾瑞的调戏,怒火中烧设计害死他是完全符合人物心理特点的,曹雪芹作为清朝人,同时又是一个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的没落贵族后人,应该对当时妇女的心理有着深入的分析。这才是王熙凤害死贾瑞,而不是劝说贾瑞的深层次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