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23|回复: 4

科研型工人赵卫

发表于 2007-6-25 11:01: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他是一名普通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对知识和技术的执著追求,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产业工人中出类拔萃的“科研型工人”。他就是中国铝业公司中州分公司氧化铝厂二车间总值班长赵卫。
今年9月26日,赵卫继2005年获得“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能手”荣誉后,从全国成千上万的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这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同时,也是中州分公司乃至中国铝业公司历史上员工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如今,勤于钻研技术并取得累累硕果的赵卫,成为企业的一个品牌、一面鲜亮的旗帜。赵卫却说:“这项荣誉凝聚了企业对我多年的培养。”
[B]学习,从热爱开始[/COLOR][/B]
1991年,赵卫怀着憧憬与梦想,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中州铝厂。1992年7月,赵卫成为第一批料浆槽上配料工。
配料就是将氧化铝生产所需的铝矿石、煤、石灰石等根据成分的变化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在一起,为后道工序提供合格的料浆。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每一种物料的一丁点变化都将改变整个配比,加之氧化铝生产的连续性,决定着这项工作的复杂性、繁锁性和重要性。
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工作,赵卫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有压力不一定是什么坏事,赵卫很快就把压力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
白天,他仔细观察物料情况,不断调整矿石与石灰的比例,并对比调配结果,详细地一一记录在小本上,他反复对照课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请教老师傅;由于家住焦作市来回路程需要近两个小时,坐在班车上他好像与其他人一样在闭目养神,其实,他在反复琢磨着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晚上,他坚持记日志,曾为弄清一个问题彻夜不眠……
“自己能解决的就不惊动师傅,解决不了的就刨根问底。”这是赵卫学习的原则。在他钻研技术心无旁鹜的痴情和超强的学习力的影响和带动下,热爱学习、热爱工作成为一种良好的风尚。当工友们向他请教时,赵卫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配料经验悉心传授。即便如此,料浆调配大都是凭着个人的经验进行调整,由于每个人的技能上的差别,就难免出现失误,精度不高,1997年以前,钙比合格率也只有30%-40%。
[B]目标,成为权威配料工[/B][/COLOR]
“当工人就当最好的工人。”这是赵卫常说的话。
1998年,中州铝厂掀起了与兄弟单位对标、狠抓指标的热潮。在这次空前的浪潮中,频繁参加各级组织的指标分析会使赵卫无形中成熟了许多,他在工作中系统分析、提炼总结的能力大大提高。但熟料钙比的控制始终是烧结法配料的难点和重点,虽经多方努力,到2000年时熟料钙比合格率仅达到79.79%。
赵卫无意中听说60年代发生在山东铝厂的一件事真正触动了他创新的神经。仅仅是在料浆磨制过程中添加无烟煤--这貌似简单的举措,就基本上解决了SO2在生产流程中的各种危害,自动排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也一定要在配料工作上有所作为!”赵卫暗下决心。
探索过程是艰辛的,赵卫每天都要统计抄写1200余个数据,且每个班都先将前几个班的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列出对比表,然后根据对比表的分析结果指导本班的实际钙比调控。同时认真分析其他各班的调控情况,参阅大量技术资料,详实地记录、对比指标调控各个环节的细微变化,进行月度技术总结分析。
当你看到他右手虎口处那块明显突出的一块肌肉时,你就会明白他在埋头抄写各类数据时的那份专注;当你看到四大本发黄、卷边的笔记本上,那48000个细致工整的数据旁边密密麻麻的文字时,你也能想像出他标注心得和总结时的那份投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千次的反复摸索,2001年7月,赵卫终于找出了最佳的“生熟料对应关系表”,此表对指导并细化料浆调配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料浆调配工作从开始控制碱比、钙比到目前碱比、钙比、铝硅比、铁铝比、氧化铝含量等指标的同时兼顾,大大提高了料浆生产的调控能力。在此基础上,他又通过反复总结、对比、提炼,2001年9月,赵卫又摸索出了“料浆钙比调配分析法”,理顺了料浆组分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运用简单、可操作性强,这一方法很快便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配料工的操作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2002年至今,熟料钙比合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的较高水平,不仅给熟料窑高效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每年为中州分公司增加收入113万元。
2002年,赵卫被评为中州分公司“百名降本能手”,2003年被评为焦作市“张玮式创新能手”,他所探索出的“钙比调配法”被中州分公司命名为“赵卫钙比操作法”,同时荣膺“河南省职工先进操作法”,赵卫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技术能手”、“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能手”、“有色金属行业技能大奖获得者”……
[B]技术,使自己更有力量[/COLOR][/B]
“知识和技能使我们工人更有力量。”赵卫如是说:“新时期对我们产业工人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增强主人翁意识,不断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好工人。”
2003年3月,中州分公司与中南工大一起准备筹建料浆自动配料产业化工程及自动配料软件研发项目。为了项目的早日成功,赵卫作为生产方工艺代表与中南工大的工作人员开始了协作。
由于专业上的差别,赵卫与项目组人员的沟通一开始显得并不怎么顺利,为了能把自己的想法天衣无缝地融入到自动配料系统里,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配料。于是,赵卫结合自己十多年的配料工作实践经验,编写了一套结构严谨的“料浆调配思路”,便于对方参考。
“没想道你们这儿有水平这么高的工人……实在太好了!”中南工大派来的博士后拿着赵卫编得小册子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双方配合得越来越默契,自动化配料的进程也露出了胜利的曙光。2004年9月自动配料进入生产调试阶段,赵卫兴奋地几天几夜坚守在现场,跟班调试,经过不断完善与修改,使系统研发贴近了生产实际。2005年10月自动配料正式投入使用。
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使配料工摒弃了分分秒秒伴随在身边的计算器,给人们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视界。只要输入指标数据,便可自动算出结果,指标合格率大大提高,送出料浆碱钙比波动范围控制在0.02%以内,铝硅比合格率达到了90%。
[B]创新,让自己快乐飞翔[/B][/COLOR]
赵卫说:“创新就是在别人想以前,自己早想一步;在别人干以前,自己先干一步。”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赵卫在创新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料浆细度是确保要料浆成分在烧结过程反应完全和充分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影响料浆细度指标的因素涉及磨机工况和工艺控制等方面众多而繁琐,并且所需技术改进的持续周期长、效果慢,曾几度进行攻关,但效果总是欠佳。
赵卫与同事们迎难而上,从改良磨机配球制度为切入点,事无巨细地完善调控手段,多策多举地针对影响料浆细度的因素制订应对措施。经过努力,料浆细度合格率有了突破性进展,由以往的40%到80%以上,提高了40个百分点。这项“提高料浆细度合格率”QC成果被评为2004年度河南省QC成果一等奖。
工友张国勤说:“赵卫是个有心人,别人发现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他却抓住放在心上,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里,不断地思考和探究。”执着的精神感染着工友,也使赵卫在配料这个舞台上不断展现着自己的精彩。
2005年,赵卫又开始投入到“烧结法生料配方指标调控生产技术”的研究中。它和同事们一起将十几年来在料浆调配方面运用到生产中的重要举措进行细致的提炼和总结,不断丰富、充实料浆调配的内涵,并拓展了料浆调配的功能,充分发挥料浆调配效能在烧结法生产工艺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料浆调配内在质量及效率,使之更贴近现代化烧结法氧化铝生产的需要。后来,“烧结法生料配方指标调控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入磨碱液管两个月一次的频繁清理检修,赵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不断琢摸着如果把碱液与硅渣分开入磨会不会好点呢?他提出这个想法后,很快得到了各方支持。2005年12月,经过改造的碱液管投入运行后,效果良好,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力还未清理过一次。此举不仅优化料磨机的运行工况,减少了磨机内筛衬板的结疤,同时还减少了清理工作量,一年节省清理检修费用2万元。
……
用执着诠释青春,用汗水烧铸辉煌。赵卫在前进的道路上乘着创新的翅膀快乐飞翔,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他的成绩不仅闪现着中州分公司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更闪烁着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亮丽风采。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赵卫总是淡淡一笑:“这没啥”、“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热爱企业,做一名好工人。” (作者:洪卫忠 王玉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20:32:48 | 查看全部
[s: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6:06:22 | 查看全部
建议改写成“蓝领精英”中所刊发文章的格式,并配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14:54:45 | 查看全部
此稿已经见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0 23:31:36 | 查看全部
[s:1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