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引进新管理模式和新工艺装备要防止“水土不服”
以前,在很多行业企业效益好的时候,企业在引进、套用、推广其它新的管理模式和引进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上存在的“水土不服”问题被长期掩盖。如今,很多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营形势困难,这些问题如再不引起重视和改进,对于很多仍举步维艰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近些年来,面对日渐沉重的成本和安全生产压力,为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安全保障度,各行各业都在不遗余力的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尽管取得的效果不容忽视,但也不同程度存在所引进的管理模式走入形式化、新投入的装备设施闲置废弃等“水土不服”的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正常发展,带来的浪费也相当惊人。
受企业分布地域、气候条件、历史包袱等原因,有些企业确实存在管理粗放、用人多,效率低,成本高、安全生产压力大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实施管理转型是必要的。因此,近年来,各行各业雨后春笋般的产生了很多新的工作法、操作法、管理法和管理模式,实施层面上有班(组)级的、区队(车间)级的、矿(厂)级、公司(事业部)级的和集团级的,来源上有的是企业自己提炼总结的,有的是花高价从其它行业嫁接、引进来的,甚至还有从国外引进的。
抱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心态,很多企业大力推广这些新的管理模式。层层召开动员会,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一大堆,制度、措施、办法等文件一大摞,有些基层单位甚至中断正常的生产,抽出时间、人员和精力来专门应付。但引进的管理模式大多很多存在操作性不强、实用性缺乏等问题,今天这个管理法不行,明天就换别的操作法,这些引进的管理模式最终剃头挑子一头热,搞得基层单位和一线职工疲于奔命,无所适从。搞来搞去搞成形式,花架子,基层单位不愿推,一线职工不愿做,企业决策者也就没了兴趣。
在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上,同样也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有些企业在引进前没有进行综合科学论证,没有考充分考虑企业设备现状、生产工艺、市场需求、环境影响、安全水平、队伍素质等因素,导致投入上百万、上千万,甚至是上亿元引进的设备无法使用,一番折腾后任凭风吹日晒,不到几年就成为一堆破铜烂铁;有些企业决策者把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当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非要上大项目以显示自己企业的“先进”。尽管这些花大价钱、大力气引进的设备毫无使用价值,可是为了面子和政绩,还是硬着头皮上,不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何尝不是巨大的浪费。
据笔者了解,前些年,某国有煤炭企业就投入2000余万元引进了一套新型综采机组,可该综采机组根本就适应不了该矿倾角大、煤层薄、顶底板破碎的地质条件,生产组织难度大,设备故障频繁。每次设备发生故障,所需配件都需要从2000多公里以外的生产厂家临时加工并空运到该矿。一年下来,该套综采机组仅检修维护费用就达三四百万元,成为名符其实的“鸡肋”,可该综采机组作为企业投入巨大的形象工程,谁也不敢轻易拍板让它“下马”。
实事求是的说,随着各行各业生产工艺的变革,技术上也是日新月异,那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必将淘汰,引进这些新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出发点在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安全生产保障度。但问题在于,有些企业照猫画虎,没有参照自己企业实际就生搬硬套,导致引进来的东西水土不服。搞到最后,强力推吧,职工不认可有怨气,缺乏继续推的动力;不推吧,又弃之可惜,可是又不能明说废弃。劳民伤财过后,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在别的行业、别的企业用得好的东西,如果盲目引进,不一定在自己企业就能用好。因此,在引进、推广新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上,企业要在前期进行科学细致地论证,除了要综合考虑其可操作性、实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还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针对本企业实际进行改进、完善和融合,再提炼、提高和创新。
对那些引进的既没有实效价值,又已经走入形式主义、效果不大的管理模式及成本和效益严重倒挂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企业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该废弃的要废弃,该停止的要停止,该改进的要改进,该完善的要完善。特别在当前形势下,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企业更不能“病急乱投医”,一哄而上,盲目引进,你学我学,最终成为四不像,劳民伤财。
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要在深入调研、交流和提炼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在引进、推广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指导。对那些实施后效果很好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在推广上仍要综合考虑企业分布地域、生产条件、安全环境、市场需求、队伍素质等不同,先试点进行推广,再循序推进,并多组织开展行业对行业、集团对集团、公司对公司的点对点交流,让引进、推广的新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真正落地开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