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公映前陆川对自己作品有过大量的解读说法,反复强调角度的新颖。这似乎方便了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然而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谎言一
陆川的话:“中国人的抵抗史”,“用电影为抵抗者立传”,“抵抗其实比比皆是”,“我想再说一遍,这部电影反应的不是中国人的耻辱,而是中国人的抵抗的精神,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我们都是在讲的中国人的抵抗”。
影片真相:
跟以往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相比,陆川认为自己作品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坚决抵抗。《南京!南京!》里的中国人可以分为士兵(陆剑雄)、文人(唐天祥)和女性(姜淑云)三种不同的类型,开头巷战争夺确实是在表现抵抗,给人置身其中的窒息感。然而仅仅二十分钟不到,在日本人的猛烈炮火下,中国军队死的死,俘的俘。主角刘烨早早地牺牲了,对观众来说所谓的抵抗到此为止或者说点到即止,后面无论是史实还是电影,总之也就没了抵抗的影子。相比于抵抗的强说辞,在表现中国一方上,陆川的散点透视法无疑不大成功,视角凌乱,人物单薄。
那陆川还说自己翻了大量史料,南京城破时除了逃兵,到处都有抵抗。事实上他看到的依然是少数人,就像他的镜头也出卖了他。片中不时可以看到人数众多的中国军队,面对远少于自己的日本小队,他们的表情和周围人一样,带着可怕的麻木,意志早已崩溃。如此情景看得一些热血观众咬牙切齿,破口大破。如果要在少数人的抵抗和多数人的麻木中选择,无疑后者更接近历史真实,因为就连陆川自己都这么表现了,可他依然要抓着抵抗二字不放。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这么说,那就不能突出《南京!南京!》的卖点,也无法保证影片的正确性,那他的作品就跟以往的南京大屠杀题材没有任何区别。陆川的灌输概念,就如同他所擅长的占据道德制高点。抵抗可以不完全属实,但在现在环境下说抵抗无疑是最合适的。
所以陆川一厢情愿地让范伟赴死,我们实在看不出送走妻子和直接枪毙有因果关系。高圆圆声泪俱下后冒领中国人被发现,她也选择了英勇就义。这些其实都是小人物死得尊严,何来抵抗,被动抵抗?可能在陆川看来,中国人不屈服的心理,那句“我太太又怀孕了”也等于抵抗。这么说来,把“不抵抗”发扬光大的老蒋也一直在奋力“抵抗”。如果意念能集体发功,就不会有之前淞沪会战的大熔炉和绞肉机。对于日本人的大举侵略,一边挨打一边在心里咒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陆川也相信荷枪实弹才是抵抗。更为讽刺的是所有陆川认为作出了抵抗的人全部死了,显然白纸黑字你说不了谎的。逃出地狱的老少并非英勇抵抗,而是依靠一个日本人的善心,而这是在说抵抗的意义吗?
第二、拉贝日记的分量。
陆川的话:“他中间就走了”,“不会过多着墨于拉贝这个人物”,“这个视角只是大海中一颗亮眼的珍珠”,“我想要整个大海”
影片真相:
南京题材的撞车,让一些承载厚重历史的真实人物变得更加抢手。导演说拉贝戏份只是一小点内容,然而它几乎成了电影的重中之重。
遇见姜文时,陆川说眼前的男人是大海。拍南京时,他斩掉了不少商业元素,想要整个大海。透过以上只言片语,相信大家都清楚陆川是个有激情和野心的导演,他对《拉贝日记》的诸多看法之前媒体也有披露,是炒作是互喷还是无中生有,这里权且不做追究。对中国人来说,拉贝视角的南京大屠杀是从国际出发,调停的第三方立场至少会刈除些情绪上的冲动,更加接近客观真实,另外作为文字资料的《拉贝日记》也是南京大屠杀的有力证据。
去掉巷战,去掉日本人,《南京!南京!》篇幅最长、戏份最为突出的内容无疑是跟拉贝和安全区有关。陆川选择了淡化拉贝,突出助手唐天祥和女教师姜淑云,无疑是为了增加中国人的戏份。然而这两个角色并不能说特别成功,唐天祥的转变遭遇缺乏说服力,姜淑云的人物塑造流于表面。两个人物的命运安危,其实都跟拉贝的去留联系在一起。陆川选择摘掉拉贝,让他以配角形象出现,无非还是为了服务“中国人的抵抗”。说起来实在有些尴尬,我们确信拉贝拯救了几十万的南京市民,却很难猜测到底有多少人是做出了抵抗。好比陆川说的比比皆是,我们在电影里其实很难看到,只在资料里看见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描述,从这一点上《南京!南京!》就有些站不住脚。当然从电影表现手法上讲,舍弃拉贝、塑造中国一方人物无疑便于观众理解,拉近距离,容易感同深受,但模糊史实的做法实在值得商榷。
上苍保护不了中国人,政府也不见了踪影,贫民百姓只能寻求德国人的保护。拉贝的身份很复杂,但历史留给他的解说词只有这么一句:“拉贝是一个好人。随着《拉贝日记》的上映,两部影片的比较会越来越多,希望不要出现为了商业大卖去拆对方台。就如国外拍不尽的二战片,南京大屠杀的题材最好能越来越多,从平凡人视角去看待这一灾难,谢绝煽动,挖掘出真实的东西。
第三、死因不明的角川。
陆川的话:“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可考”,“角川最后那场戏是我最后想出来的”,“拍到结尾的时候,我内心就盼望着角川死”
影片真相:
看到结尾那些带有生卒年份的人物照片,陆川的布局几乎让人信以为真,如果你完全认可那就大错特错了。就说最有代表性的角川,他就是充满虚构编排,爱上慰安妇的情节很感人?怎么看都有些不可思议,他的第一次,要表现战争所造成的压抑也不是这样的。原先的教会老师身份,无非为了跟姜淑云的身份对上,才能带出后面的戏。一系列铺垫的用意,就在于结尾的自行了断。放人之后还不忘吐出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把单一个体放回整体中,角川就是个异数,他的仁慈并不是真实的日军形象。战争中的自杀与战后摆脱不了阴影自杀有着本质区别,至少连日本人都很难信服,远不及《鬼子来了》的深刻。
对比以往的抗战电影,《南京!南京!》真正说有彻底改变的,无疑是加入了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正如多数观众的直观感受一样,角川这个人物比所有中国人都要来得立体和丰满,有内心变化,有行为选择。但他为什么要死,还在死之前给中国人放生。是百合子的离去让他心力交瘁,是被姜淑云的视死如归如触动,又或者是战争恶魔将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然而即便以上三条理由同时出现,角川也不一定得死。
角川用自己的死,成全了小豆子吹着蒲公英的希望,即便摆在眼前的依然是片沦陷的国土。他可以不那么看中死亡仪式,毕竟人物背景是与教会有关。但所有一切依然不足以服务主题,唯一解释就是角川好比陆川本人,他代日本人完成了反思和谢罪。好一出想像出来的结局,陆川像做梦一样地拍完了祭祀和放生。一段精彩一段暧昧。从中国观众的角度,这叫希望尚在,生命犹存。从国际角度上来看,血色屠城中露出了微弱的人性光辉。加上之前两句喊话“中国不能亡”和“我要回日本”,分别从不同角度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想。什么都想讲,每个点都想要,结果只会是有所欠缺。
来源:网易娱乐专稿作者:阿尼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