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0|回复: 3

[随笔] 茶道的实质

发表于 2014-7-23 12:51: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忙于生计,从未涉足茶道。渴了,也就刘姥姥饮牛般了事。看到日本茶道从服饰、场地、茶具、茶、水等一系列的繁琐形式,内心甚至有点鄙夷所谓的茶道了。品个什么劲?能品出仙味来?有关茶道的禅意、天人合一的意境、养性等学说实在不敢苟同的。喝杯小茶有那样讲究?能喝出天大的学问?听友一句话,顿开茅塞,心得如下。
       茶道的一系列前奏,只是为了品茶的千差万别的味道。说实话,不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坐定,不静下浮躁的心来,似乎品不出个所以然的。于是,认真地坐着,认真地洗手、认真地清洁茶具、认真地烧开水、认真地泡茶、认真地品茶,认真地感受着茶的滋味。如是,茶的价钱的多少倒真是无所谓的了。茶道的真谛:认真!当你认真地关注品茶的一系列过程时,自然心无旁骛,自然超凡脱俗,于是雅致恬淡了。
        常看到出土的瓷器,其精美令人赞叹。联想到日货做工的精致,与茶文化茶道的关联自然而然了。一物降一物,浮躁的心必须有恬淡安宁的茶文化或茶道来释然,于是大宋以前的瓷器等手工艺品的精致也就不难解释其精美的原因了。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器,历时两千多年,至今光彩照人。考证其工艺,十八道工序!打磨,上漆,阴干;再打磨,上漆,阴干。如是十八次反复,那是怎样的一种认真!
       古人茶道十分讲究的。王安石让苏东坡从三峡中段某处取点水带回来以便泡茶品茶。谁知苏东坡中途忘却此事,只好以他处长江水代替之。心想,反正是长江之水,你焉能喝出个子丑寅卯来?谁知王安石还真的就品出了水的不地道!看来不认真是骗不了认真的王安石的。曾以为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自己亲历的事倒是难忘的了。
       一九七八年初夏吧。合肥那年阴雨连绵。蔬菜奇缺,鱼倒是多了。几乎天天吃鱼——便宜嘛。都是母亲烧的。于是,活的,死的,要死未死的鱼都能品尝出来——成吃鱼精了。以此验证王安石品水之事传闻的不谬。宋江也是吃鱼高手。为了一口鲜鱼汤的不地道,害的李逵喝了多少江水哦,哈。
       真的明白茶道的真谛,在哪儿都可以茶道了。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以小壶烧开水,有无木炭小炉也都无所谓的。听着舒缓的音乐,静静地等待着茶的泡开,先小嘬一口,慢慢品味着茶的味道,再嘬一小口,再慢慢品味。如是反复,待心灵禅定般恬淡了,即便不是高档之茶,你也下意识地得了“认真”的道了。此时,亦是你自省的最佳时刻。难怪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医胆”愈发小了。突觉还是认真大不如才入医道时候的缘故,“油”了。看来真的须茶道的滋润了。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华。也许是过分讲究一系列仪式般形式的缘故,以为日本的茶道似乎并未领悟中华茶道的全部意义。在日本人“品”得了茶道的“认真”之道时,似乎也忘了大道至简的真谛。于是,认真的日本人无论怎样也逃不出个“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3 16:52:28 | 查看全部
不得闲的人制作精美的茶具供闲人们享受,享受就享受,还悟出了道,呵呵!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3 17:55:09 | 查看全部
日本品茶源于中国,但将茶艺上升为道,则是日本文化独有的特性了。茶道 成为一种生活之道,已经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一种教化。成为一种心灵的滋润。日本茶师,皆是禅宗门徒,故而禅茶合一。室内,静听茶銚滚沸的鸣声,仿若置身于自然,鸟鸣风劲,入了空明之境。
王安石取水为中峡之水,因其缓急相半。欣赏老师美文。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4 13:45:29 | 查看全部
其实 人生就是一杯茶,慢慢品,才会有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