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8-10 16:20:59
|
查看全部
赵坚:不宜再继续大规模建设高铁
2014年07月08日 17:10 来源于 财新网
从国家宏观交通运输布局来看,许多高铁项目上马缺乏合理性;不深化改革,体制弊端会把“微刺激”变成“歪刺激”
【背景】肇始于2009年的中国铁路投资盛宴,时隔5年之后再次迎来新高潮。
7月3日,李克强总理到沪昆高铁长沙施工现场考察,引起市场关注。济青高铁6月4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成为铁路投融资改革以来最先诞生的以地方投资为主的高铁项目。
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组织召开各地加快铁路建设座谈会,2014年的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年初的6300亿元调高至8000亿元以上,新建项目从原先的44个增加至64个。根据国家铁路局今年年初公布的《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情况》,2014年中国将有12条高铁建成运营,投产里程5353公里,堪称历年之最。
无疑,高铁投资和建设已成为“微刺激”政策的重要抓手。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近期各地高铁项目密集开工、热潮迭起。
如此急迫的大规模高铁建设是否理智?过热的高铁投资究竟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催化剂,还是单纯拉动地方GDP增长的驱动器?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认为,在既有高铁客流不足,运力远未达到设计能力、存在巨额亏损,中铁总根本无力偿还巨额债务的情况下,我国不宜再继续进行大规模高铁建设,而应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重点发展大都市区内的通勤铁路和货运铁路。
赵坚指出,中国建成的高铁已超过1万公里,是世界上拥有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目前,已建成的高铁项目运力还远未达到设计能力,如果继续大规模修建高铁,将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刚刚获批的济青高铁,赵坚认为,胶济通道已经有2条铁路复线,一条客运专线,一条货运专线。在胶济客运专线的运输能力利用率仅为30%的情况下,为提速半小时而耗费至少600亿元人民币,再重复修建济青高铁,会造成严重浪费。
赵坚认为,近期各地政府大兴高铁建设的根本原因,说明发展方式仍没有转变,仍要靠投资驱动地方GDP增长。从国家宏观交通运输布局来看,许多高铁项目上马缺乏合理性。
目前,中国的高铁负债已经超过3万亿元,中铁总根本无法还本付息,最后只能由国家财政兜底。赵坚认为,从长期来看,全国除京沪高铁可能实现盈亏平衡之外,其他高铁线路都会长期亏损。如果继续大规模高铁建设,铁路债务势必越筑越高,高铁亏损也会越来越严重。
从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赵坚表示,当务之急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发展普通铁路,大力发展大城市周边的通勤铁路,这不仅能疏解大城市的部分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能有效抑制大城市房价上涨。
赵坚称,由于货运铁路运力不足,我国的煤炭、钢材等物资的物流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造成用石油资源运输煤炭等大宗物资,铁路大运量低成本的优势不能发挥,这是造成我国物流成本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普通客运列车并不能在高铁轨道上运行,因此不能充分释放既有线的运力,修建高铁并不能有效解决铁路货运能力紧张的问题。
我国铁路开始进行货运改革、尝试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这是市场化改革必然趋势,但如果不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和重组,不构建多个真正的市场主体,货运改革和土地综合开发都无从落到实处。进一步深化铁路改革,打破垄断,才是解决中国铁路问题的根本之道。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未来将形成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赵坚认为,我国只能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未来可能出现20个左右大都市区,每个大都市区的面积一般不超过2万平方公里,每个大都市区需要修建约2000公里的轨道交通,包括地铁和通勤铁路,大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至少有4万公里发展空间。
现在应当重视与新型城镇化相联系的大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而不是运力不可能被充分利用的高铁建设。应高度重视通勤铁路建设以疏解大城市部分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但是,目前存在行政区划体制、城市规划体制、土地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限制。
总之,赵坚强调,中国经济稳增长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微刺激”来解决。不深化改革,体制弊端会把“微刺激”变成“歪刺激”。
(财新见习记者 孙文婧 采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