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8-5 09:09:46
|
查看全部
Re:安全月记忆:永远的安全心愿、强大的安全力量
3.2政府──人才争夺战的急先锋
飞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各国政府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美国首先在移民政策上做文章。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特殊人才移民(H1-B)名额从原来的6.5万人提高到11.5万人。1999年6月初,当年的11.5万H1-B指标已被用完。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要求政府增加H1-B名额。鉴于此,来自德克萨斯州的联邦参议员格拉姆计划向美国国会提出“经济增长新劳工法案”,提议将H1-B名额从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如果格拉姆的法案通过,就意味着美国每年将从世界各地掠夺20万高科技人才。而有资格申请H1-B的人员,一般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998年,中国毕业研究生为4.7万人,即使其中有2万人从事高科技研究和开发,也仅为美国每年所能引进人才的十分之一,且不说其中不少人行将被“二次收割”。
日本也不甘落后,迅即在世界各地展开“抢人”作业部署。日本科技厅的报告称,为了提升高科技竞争实力,在21世纪初,日本的外籍研究员将达到30%。
新加坡提出要采取“最大限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政策。对于企业引进的国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政府财政将给予补贴。
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近年来都大大放宽了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
3.3跨国公司──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
寡头企业的抢人作业正象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随着全球性人才短缺危机的加剧,寡头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感情”、“事业”、“工资”、“福利”、“股权”多管齐下,可谓用心良苦。
跨国公司深感仅靠人力资源部门聘用人才力度已远远不够,对于顶尖人才的引进,多由企业巨头亲自操作。如对于微软看中的大学毕业生,通常由比尔?盖茨亲自打电话商谈。
一些跨国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人才挽留办公室,专门从事稳定人才的工作。有些公司甚至在其雇员跳槽半年之后仍会打电话询问他们“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或对“新工作的感觉”,竭力争取跳槽的人再回来工作。
跨国公司通过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推行“本土化战略”,而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如朗讯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通过其在中国的分公司或研究机构,公开地大规模地汲取中国的科技精英。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的45名硕士研究生,几乎全部被外企挖走。
4我国由于人才流失蒙受的巨大损失
对于中国尖子学生的流向,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流的学生去美国;
二流的学生去外企;
三流的学生下岗学外语。
199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4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3%;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5%。199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0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6%;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79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4%。我国许多著名高校,每年都有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8]。近年来,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自费出国留学的也有增无已。还有一些中青年科技人员,所在单位工作环境、条件不理想,联系到较为理想的单位却被原单位卡住不放,办不了调动手续,最后只好通过技术移民的方式一走了之。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30多万人出国留学,目前回到中国来的尚不足10万人,有20多万尖子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未归。而通过各种渠道移民出去的人数可能会更多,且技术移民能够回国的更是微乎其微。
王选院士赴美考察归来后说:“美国硅谷集中了一大批中国工程师,人们说,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则是罕见的。”据统计,华人约占美国硅谷科技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多为技术部门的骨干。在新成立的硅谷高科技公司中,华人所占的比例则高达三分之二。
硅谷的技术骨干,不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大和清华校办企业里工作的青年感受最深,他们与去到硅谷的同学,昨日是校友,今日却成了竞争对手,分别代表着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大批拔尖人才流向国外和外企的直接后果,是国内中青年拔尖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科技队伍的整体质量。我们自身的培养能力十分有限,造就的拔尖人才本就不足,根本无法承受被掠夺、大量流失的重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院士指出: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整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现代化将受到极大影响。今天,是我们的人才‘预警系统’向全中国发出严重的紧急警报的时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