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59|回复: 5

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表于 2014-8-11 16:51: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写在烟台港集团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
烟台港 王炳强

在烟台港1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2004年集团公司成立是划时代的里程碑,亿吨大港永载史册。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进,烟台港化肥出口业务连续四年一年一个台阶,稳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居世界第二,FOB烟台价格指数正在形成。当许多人疑问“联合公司为什么干得这么好”时,当许多人感叹“联合公司职工就是能干”、“联合公司职工确实听话”、“烟台港的工人没地方找”时,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带着许多“为什么”去调研、去观察、去体会,探寻深层次的答案----抛开“天、地、时”等客观因素不谈,单从“人”的主观因素分析,很关键的原因就是联合公司流淌着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是联合公司的“精气神”,是联合公司的“灵魂”。
回首联合公司的十年历程,既是白驹过隙的一挥之间,又是奋斗足迹的历历再现,也是太多“变”与“不变”的不断考验。“变”的是生产与经营的分离,是主货种化肥业务的进口与出口,是几个公司的相继剥离,是货源、劳力市场的竞争加剧,是生产量的不断攀升。“不变”的是联合公司干部职工深入骨髓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会战精神,是干部职工洋溢的豪放、乐观、大气、不畏艰难、挥汗如雨的火热激情,是包容、宽容、关怀、民主的人文环境,是科学、规范、高效、执行力强的固有“家风”
由此上溯到九十年代联合公司成立,以及成立前的七、八十年代,大家耳熟能详许多干部职工的传统文化故事。毋庸置疑,联合公司文化积淀深厚,也最具烟台港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这固然与联合公司地域环境、作业货种、生产工艺等变化不大有关,但难能可贵的是港埠装卸作业的代代干部职工能够很好地传承前辈业已形成的价值判断,养成不言而喻的行为习惯,营造干则必成的工作氛围。价值判断是“对与错”的观念立场,行为习惯是精神外化的无形力量,工作氛围是共同遵守的文化气场。“代代相传”形成传统,“不言而喻”就是文化!
具体来讲,许多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联合公司干部没周末,周六周日照常上班”,“人家下雨往家里跑,我们下雨往码头跑”,“只准低头扫雪,不须抬头看天”,“老婆孩子齐上阵,会战没有二三线”,“通不通,三秒钟,行不行,先执行”,“生产就是命令”,“暴风雨就命令”,“有旗必夺,有誉必争”,“今天的活儿,今天就要抢下来”,“夏炼三伏,冬炼三九,码头职工没年没节”,“轻伤不下火线”,以及关心一线职工、走访慰问退休老职工、救济困难职工,开展各种职工参与的文体活动,等等。调研中,一位每年下乡走访慰问退休老职工的干部说,每走到一个村,感受到的不仅是他们的热情、对烟台港的关心,更是退休老职工及其家人的自豪——他们觉得在村里很有“面子”,让邻居羡慕,这就是“幸福感”。
也有的传统文化因生产规模或机制的变化而渐行渐远:“站队收出工”,“宿舍叠方块被子等半军事化内务管理”,“大学生到装卸队实习”(现在是,时间短、不深入,拔苗助长)。许多老同志认为,现在许多年轻的现场管理人员业务不精通,被被管理者“牵着鼻子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现场管理人员是在装卸队抽调的(许多人还不愿意干管理),后来毕业生入港在装卸队实习很长时间,懂得了各种作业程序后才由被管理者走上管理岗位的。
还有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冲击: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因素有两种-----环境和文化,环境促进,文而化之。但一小的团体中,让多数人适应少数人的环境,让多数人接受少数人的教化,就是“不是东风压倒东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一种较量。调研中,一位装卸大队的领导无奈地说,新的外用工每年下队上千人,班组老工人太少,老新比例一直在1:5以上,“传帮带”有难度,传统的文化氛围难以形成,新工人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懒散、纪律性差,团体意识差,缺乏敬业爱岗和吃苦耐劳精神,安全质量观念薄弱等)就要滋长,不好管理。老师傅善意的提醒(比如,“快躲闪勾道,不要命了!”),因为语气重了一些,新工人就会不买账,或吵嘴,或走人。一位流机队的班组长说,他们有毕业的新司机200多人,上网、花钱、玩手机是这些小伙子的爱好,“月光族”不算奇怪,“日光族”也不要瞠目结舌。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也是班组的一个新课题。
有的传统文化正在与时俱进、超前发展人是港口生产各要素中的核心,其主观能动性的释放与发挥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
比如质量与品牌。2003年初,联合公司编印《精装化肥品牌文化宣传册》发至班组,开展“我与化肥品牌”岗位大讨论活动,邀请厂家进行“化肥的生产过程和物理性质”培训,多次召开化肥生产要素配置专题研讨会,职工由“干活”到“干好活”,由“我要挣钱”到“我的品牌我做主”,由“愁化肥来”到“盼化肥来”,联合公司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变化已经站到了市场层面,触角伸到了整个化肥物流链的顶端。质量的内涵不断丰富,品牌文化氛围已经形成,由传统的“质量第一,客户至上”,到“以生产保货源”,再到 “我们端的都是化肥客户的饭碗”、“不仅要满足客户的现有需求,更要为客户创造需求”、“走在客户的需求前面,不断给他惊喜”、“让竞争对手永远跟着我们走”、“我们的目标是降低客户的综合物流成本”、“打造化肥FOB烟台价格指数,我们要做到理念超前,战术超前,服务超前”,传统的质量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比如科技创新。在化肥出口作业中,联合公司始终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融入到生产组织过程,坚持“科技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用科技解决”重要原则,通过优化工艺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作业流程的科技含量,为质量、效率、亏耗“三驾马车”的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驱动力,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比如,化肥破碎系统的研制、完善,“双筛”作业工艺的研用,以及几十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大创新”成就行业领航者,“小制作”释放生产大能量,凝聚着联合公司干部职工的敬业精神和无穷智慧。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呢?调研的意见很多,主要可归纳为四种。
第一,领导干部是关键。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一把手”文化,这个“一把手”可以是各级领导,也可以是班组长。“家风”就是家长教育和管出来的,企业文化亦然。文化的形成、传承、发展,没有捷径,不是一个命令、一个号召就可以功成名就的,需要领导长期的倡导、监督、管理,一言一行要求,点点滴滴培养,才能让职工形成不言而喻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文化。反言之,领导干部的言行、习惯、喜好、个人形象,都会成为职工学习的“榜样”,对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所以,领导干部要处处带头,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制度要跟上。“人随王法草随风,不随王法整得轻。”这句话虽然不好听,但仔细分析却也有道理,“王法”是什么?是规章制度,“风”是什么?是文化氛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职工违反规章制度,不融入文化氛围,就要像小树一样,给它捆绑扶正、剪其歪枝。实际上烟台港的职工很听话,也很好满足,只要我们坚持“讲道理、办实事,再讲道理、再办实事”的传统工作方法,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三,“传帮带”不可或缺。以前人说联合公司有“三老”(码头老、设备老、职工老)。但从人的角度上讲,老也有老的好处,“一老一宝”。老码头的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吃苦耐劳,敬业爱岗,蕴含着许多“老传统”,比如,已近退休年龄仍敬业奉献的流机队副队长衣宦臣、带出了不知多少新司机的分队长肖忠寿,固机队创新工作室的副队长王仁泉,调度室运筹帷幄的副主任张明新,安质科生产标兵李波,商务科建功立业女标兵刘倩宏,装卸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王文法,综合服务站企业文化示范点班长马骏勇,等等还有许许多多老码头、老师傅,都是传统文化传承和播种的典范。
第四,党政工团烘托氛围。要利用会议、文件、媒体、活动、培训、走访等各种形式,积极营造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分主题地开展班组文化、装卸文化、成本文化、品牌文化、创新文化、人文文化、安全文化、内控文化、企业文化示范点等建设工作,让正能量占据职工的头脑,发挥文化的巨大威力。
形成一种文化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付出很多的努力,但要毁掉一种文化,只需要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暗示、一个默认,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1 16:54:52 | 查看全部
有理有据,论据充分,论点明确。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1 17:00:57 | 查看全部

回 1楼(纤手香凝) 的帖子

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10:52:5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6:39:3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8 17:33:12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