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1|回复: 3

有声的中国

发表于 2014-8-11 16:53: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考证,鲁迅先生曾于上世纪20年代,做过一场“无声的中国”演讲。先生在演讲中说道:“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大家知道的是要用文章的,然而拿文章来达意,现在一般的中国人还做不到。这也怪不得我们;因为那文字,先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可怕的遗产。人们费了多年的工夫,还是难于运用。因为难,许多人便不理它了,甚至于连自己的姓也写不清是张还是章,或者简直不会写,或者说道:Chang。虽然能说话,而只有几个人听到,远处的人们便不知道,结果也等于无声。又因为难,有些人便当作宝贝,像玩把戏似的,之乎者也,只有几个人懂,——其实是不知道可真懂,而大多数的人们却不懂得,结果也等于无声。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分别,其一,是文明人有文字,能够把他们的思想,感情,藉此传给大众,传给将来。中国虽然有文字,现在却已经和大家不相干,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所以,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盘散沙。”
先生在对当时的遗老遗少反对白话文革命进行了辛辣讽刺之后,话音一改:“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譬如态度,就不容易真,讲演时候就不是我的真态度,因为我对朋友,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是不这样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拜鲁迅、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先贤所赐,中国人终于告别了让人抓破脑袋也难以认识的古汉语,用起这些文字革命先贤们创建的较古文容易认和写的白话文。于是,中国慢慢告别鲁迅先生所处的“无声的中国”这个时代,开始步入“有声的中国”这个时代。在互联网没有来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固然与鲁迅先生所处的鸦雀无声的时代有所不同,但是,鉴于中国特有的“地形”,每个人即使壮着胆子发声,就像站在空无一人的山谷那样,发出的呐喊被中国特有的“地形”反射回来,多半只有自己能够听见。鲁迅先生等人的新文化运动的成果,虽然较古文方便中国人容易发声,但是,即使是中国是幅员辽阔,但是,仿佛到处都是特殊“地形”似的,每个人的声音仍然被隔离在各个不同的“山谷”之中。“一盘散沙”更像是中华民族的魔咒,在互联网之前的时代,中国人好不容易发出的些许声音,居然也成了“一盘散沙”,汇集不了一块儿,因而,老百姓的声音就像放了一个P似的,无关痛痒。
拜现代数学和科学的发展所赐,互联网横空出世了,并且很快地来到中国。互联网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博客、微博和微信这些现代交互平台的发展,底层人的声音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居然可以瞬时汇集起来,并且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许多底层人的不幸遭遇能够被纠正,就是拜互联网所赐。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人因为基督教是洋教,因此断定上帝是洋人的上帝,而不是中国人的上帝。其实,上帝是世界人民的上帝,上帝也没有忘记中国人。众多仁慈的国人,将互联网视为上帝送给中国人民的最好礼物,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相对于鲁迅时代的“无声的中国”,现在的中国用“人声鼎沸”来形容也许不为过。“无声的中国”固然是民族死气沉沉的象征,但是,眼下的“有声的中国”也难以说是活力四射的代表。为何“有声的中国”的局面也不是鲁迅先生期待的那样的呢?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就要涉及到汉语的概念性差、时态性差和逻辑性差等致命缺陷。汉语的概念性差的原因就是汉语没有自生的词类。笔者曾经在一家很大的书店,查看了30多本字典和词典,只有区区5本左右的词典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标注。对比一下英语词典,我们能够找到一本没有词类标注的英语词典的吗?笔者曾经在大三的课堂上提出一个汉语词类问题:作业这个词汇是什么词类,绝大多数学生回答是名词,只有个别学生认为作业这个词既可以当名词,例如“我在做作业”,也可以当动词,例如“我在高空作业”。事实上,去翻阅仅有的少数几本有词类标注的汉语词典,基本上都是将作业这个词汇作为名词。当读书人对于一个汉语的词汇的词类如此熟视无睹的时候,更不会去学习美国著名逻辑学家Copi《逻辑学导论》这类逻辑学著作中有关概念应该如何定义相关内容。因为汉语没有动词的时态变化,只能靠昨天、今天、明天、现在这类词去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的时间点或段,因此,汉语的时态性差也经常带来交流方面的误解。虽然,汉语从英语那里引进了“因为…所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汉语仍然是“换汤不换药”,中国人并没有因为有这样的汉语句式,逻辑水平强了多少。前两天被科学网精选的一篇博文的博主,居然认为“道可道,非常道”是中国逻辑。如果中国的科学教授都是这样对待逻辑的话,那么,何况一般民众乎?
正是因为现代汉语仍然体现出“概念性差、时态性差和逻辑性差”等致命特征,因此,中国人采用汉语交流只能是“同气相求”这种情感式交流;合我的情感意,我就支持;反之,则反对。如果进行洋人那样的追求真理式交流,多半都会沦入“鸡同鸭讲”。
鲁迅先生要是真的有在天之灵的话,恐怕也难以想到,当今的“有声的中国”比他当年“无声的中国”并没有好多少。上帝恐怕也没有想到,送给中国人的最好礼物互联网,虽然帮助中国人汇集底层人微弱的声音为时代强音,但是,互联网也放大了汉语“概念性差、时态性差和逻辑性差”等致命缺陷带来的交流问题—即使很多“爱国同胞们”为了民族的进步想发出类似百灵鸟那样动听的声音,但是,汉语上述的致命缺陷让这些“爱国同胞们”的声音变成了乌鸦那样的聒噪之音!
鲁迅先生当年对年轻人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先生要是活着看到当下的中国这种“有声的中国”的各种乱象时,先生一定继续会说:“年轻人不仅仅只是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必须学会‘言必称希腊’—学会运用形式逻辑、概念和实证方式发言”,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真理的力量,压制住当代中国各种聒噪之音!
鲁迅先生当年放出狠话:“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鲁迅先生要是活着见到他等人当年一手创建的白话文,仍然极大地阻碍中华民族解决“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历史问题和中华民族融入世界现代文明大家庭这个当代问题,先生一定会继续呐喊:“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现代汉语而死掉,一是舍掉现代汉语而生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2 08:18:56 | 查看全部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2 08:19:13 | 查看全部
支持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2 08:19:25 | 查看全部
向老师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