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安石变法(下)
王安石变法遭到朝中很多大臣的反对。反对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沈括,甚至包括王安石的学生苏轼等等。这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口碑极佳。为什么这么多知名人物反对变法?值得认真反思。仅仅用“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解释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令人信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确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这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就不足为奇了。
有的变法脱离了实际,很快就被废除。比如保马法,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养马可以赚钱,马死了,特别是遭到瘟疫,马匹大量死亡,养马者要赔偿,很多养马户因此倾家荡产。保马法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就是“青苗法”,反对该法的人最多,主要反对者就是那些普通老百姓。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该法的初衷确实很好,但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极大的偏差。“青苗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政府向老百姓贷款,收取一定的利息。实际上该法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确大为增加。表面看青苗法对老百姓也有利,但在具体执行中让一群歪嘴的官员把经念歪了。贷款原本自愿,但后来变成了强制贷款。更离谱的事情,当地官员自主将利息增加。利息变成了三分,也就是30%。在农耕时代,那来的那么大利润。平民百姓根本不堪重负,贷了款往往还不了利息。不论你是否需要,想不贷款都不行,无异于官府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
任人唯亲。推行了片面的顺新法者升、逆新法者黜的用人政策。凡是对新法提过意见的,不论意见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还能不能争取,都一律罢黜,凡是高举旗帜赞成新法的,不论其人动机、品行、政绩如何都一律升迁。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把朝中敢说话的名臣几乎都推到了新法的对立面。另一方面,王安石任用的所谓支持新法的人中则混进了不少有能无德的人,甚至是企图利用新法升官发财的投机分子。他们虽然靠着鼓吹新法而得到提拔,但并非真正的改革者。一旦身居高位,他们或是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或是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甚至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走到新法和王安石的反对面。这一用人政策的后果,首先是蒙蔽了王安石的耳目,让他只能听到阿谀奉承的一面之词,而无法根据客观情况对新法的实施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是给许多人造成了新党多是奸臣的印象,从而对新法本身也产生了怀疑,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
毛泽东在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时提出一点,就是“不周知社会”。“不周知社会”内涵很多,其中包含了“吏不得人”的问题。因此,毛泽东赞成“治国就是治吏”。毛泽东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必须善于使用干部。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干部问题”。 王安石变法准备不足,急功近利。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原本还有些试行的安排,但很快就被他自己推翻了。这就使得原本可以在试行阶段发现并纠正的问题被带到了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并对整个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造成了重大影响。
王安石变法功不可没,这点必须承认。变法不能全盘肯定,更不能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虽然变法存在诸多问题,但它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