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年代到80年代,广东连环画从低落走向兴旺
洪斯文于1951年来到广州,此后几十年一直致力于发展广东的连环画事业。洪斯文不但自己创作大批优秀的连环画,而且提拔了一大批中青年连环画家。因为洪斯文对广东连环画的巨大贡献,卢延光称洪斯文为广东连环画的“大教头”、“祖师爷”。也正因如此,中国连环画研究会成立时,就邀请洪斯文担任副会长。
洪斯文向记者介绍说:“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我退休,这五十多年,我都从事连环画这方面工作。广东连环画以前的基础很薄弱,从事连环画创作的不多,没有几个人。六七十年代我主管连环画这方面的编辑出版工作,专门成立了连环画的编辑组,这样子就慢慢形成了广东连环画的创作队伍,出版了几百本连环画。”
可以说,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三十多年,广东连环画从低落的状态一步步走向兴旺。广东连环画研究会在1983年成立时,会员就有一两百人。根据洪斯文提供的资料,从1953至1966的17年中,广东总共才出版了52种连环画,而且印数极低。而仅在1981年这一年连环画就出版了52种,总印数达到了3500万册。
据赵克标介绍,50年代的时候,广东的连环画创作力量相对于北京、上海相对比较薄弱:“当年广东不像北京、上海的美术出版社有专职连环画家,创作连环画一般是从事其他画种的画家、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和业余作者。就出版数量、质量而言,也无法与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等连环画出版比较强的老出版社比。”
这个时期,广东依然有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出现,其中包括关山月的《虾球传·山长水远》和《马骝精》、洪斯文的《洪宣娇坚守金鸡岭》、招炽挺与伍启中、陈衍宁、张绍城四人合作的《南海长城》。
文革时期广东的美术力量是很强的,在全国也甚有影响,这也反映在连环画出版上。“当时较有影响连环画包括汤小铭与陈衍宁的《无产阶级的歌》、詹忠效的《弧光闪闪》等,其中尤以素描画《无产阶级的歌》影响最大,成为全国学画者的重要范本之一。《飞鹰崖》、《海花》等被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成七种外文向世界发行。”赵克标说。在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作品是《广东民兵革命斗争故事连环画》,这一系列的连环画在当时影响甚大,共出版了60多种。
80年代是广东连环画走向最繁华的时期,这期间出版了大量的连环画,这期间卢延光的《龙女牧羊》、叶家斌的《绿林神箭手》、张绍城的《龙虎斗》、岑圣权的《我的儿子安柯》等连环画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