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鸳鸯蝴蝶梦--惊世奇才张恨水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民国时期,有
个生于富贵,长于苦难,以写才子佳人言情小说轰动一时的名作家
,他就是张恨水。关于张恨水这个笔名,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很
有浪漫情怀。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才子佳人的梦,所以总爱乱
点鸳鸯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文化界有两朵奇葩--张恨
水和冰心,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一个是水,一个是冰,就有
了一个说法“恨水不成冰”后来果真有人特意去追问冰心女士此说
法的真伪,冰心女士坦诚相告:“那实在是个美丽的谣传,没有这
回事,我根本就不认识张恨水。”,另一个版本是张恨水的第五个
儿子张伍在《我的父亲张恨水》中道出的:“父亲的笔名,其典出
自南唐李后主的词《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
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父亲从中领悟到光阴的可贵,于是就截取了‘恨水’二字作笔名。
”
张恨水,本名张心远,1895年出生于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
,有意思的是儒雅文弱的张恨水,其实是数代习武的将门之后。他
的祖父张讳开自幼习武,是家乡有名的大力士,少年时便能挥百斤
巨石,如弄弹丸。15岁时太平天国兴起,他被编入湘军曾国藩部,
从征十几年,出生入死。但因张讳开不喜左右逢源的为官之道,一
生两袖清风,张恨水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带来花开般的惊喜。
很快,张恨水到了读书的年纪,一般来说,对一个幼童来说,古
书是枯燥无味的,但张恨水却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并对诗产
生了好感。并且,无师自通,弄懂了书的大概含义,大家都称他神
童。八岁时,张恨水随父到了景德镇,在景德镇私塾就读时,他竟
遇到了破天荒的事,私塾中竟然有两名女学生与自己同班。现在看
来,男女同班是最平常不过的事,而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的
旧习始终是难以散去的阴霾。这两位女生,其中一位名叫秋凤的女
孩和张恨水同龄,俩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两人一起读书和玩耍。
多年后,当张恨水再次回到景德镇,准备探望这位幼时的童侣时,
秋凤已嫁给他人为妻。他未能见到秋凤,失落的他只能将曾经的美
好,留在心底,成为无法忘怀的一段情了。除了祝福与怀念,张恨
水心中留下的,是幼年爱慕的酸涩与美好。这大约便是张恨水的初
恋吧。
张恨水与小说的渊源,起自他十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里,
他拿起《残唐演义》阅读,岂知竟着迷其中,不能自拔。也使得张
恨水掉进了“小说圈”,并且在这个圈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有“中国
大仲马”之称。其实,他的人生变故本身就是一部迷人的小说。他
有三次婚姻,一共生有13个子女。18岁那年,母亲做主为他定下一
门婚事。在此之前,母亲佯装听戏特地去相了亲,在戏台下见那姑
娘回首嫣然一笑,十分漂亮,料儿子也必定满意。谁知亲家玩了一
个“掉包计”,结婚那天张恨水娶进家门的却是一位门牙外露的文
盲丑女。张恨水却呆若木鸡。大有蒙骗成婚的屈辱之感。他看了多
少才子佳人的小说,他看过多少美女英雄的故事。他算不得“英雄
”,却也自负为“才子”。他得不到“佳人”,却也不至于落到“
骗婚”的地步吧。他心中的美梦彻底破灭了。他不由自主地走出了
洞房,默默无语地走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来到了后山天明寨,一
个人号哭起来。家人送鸳鸯蛋时,才发现只有新娘一人独坐,而不
见了新郎,方知张恨水逃了。顿时,张府一片混乱,族人打着松明
火把,四处寻找。找到下半夜,方在天明寨石缝里找到了张恨水,
将其挟持而归。
婚后,张恨水为摆脱封建包办婚姻的痛苦,依然出外谋事。家中
,大妹张其范陪伴嫂嫂徐文淑,并教她读书识字。别看徐文淑貌不
惊人,可自尊心强。识字读书,日日渐进。不久,《三百千》、《
上下论》,居然能读会解,并提笔给张恨水写起信来。张恨水接到
徐文淑的信,忧愁的心中平添了几分同情。他想,自己不幸、委屈,
成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而徐文淑又何尝不是呢?她新婚之夜,承
受着丈夫弃她而逃的尴尬。她初来乍到,委屈做人。身为人妇,独
守空房。自己婚前屈信传言,婚后又嫌弃其貌。而她不也同样是听
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任人摆布嘛?假如自己是个瞎子、聋子,
她不也照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张恨水如此一想,怜悯之心随即
而生。遂于1918年结束了流浪生涯,回归故里,与之摩合。虽谈不
上相亲相爱,却也勉强应和。1919年,徐文淑生下一个女孩。三个
月后,徐文淑带女儿回娘家,小孩子不幸染病而亡。此事又给张恨
水刚刚拂平的心中,烙上了一大创伤。
1923年秋,张恨水与第二夫人胡秋霞结婚。胡秋霞出生贫寒,
为人厚朴。她悉心照料张恨水的生活起居,让张恨水有个舒适安静
的写作环境。胡秋霞的人生经历以及与张恨水的相识,颇具传奇色
彩。胡秋霞是张恨水在专收无依无靠的良家妇女的贫民习艺所,也
就是人们所称的妇女救济院结识的。贫民习艺所是个慈善机构,大
部分都是女孩子,要靠挑花绣朵来维活自己,而且进所容易出所难
。按照规矩,女孩到了十七八岁,就将照片挂到专门屋子,等待外
人来相亲择配。相中了,则由习艺所负责人办妥手续,交给男方领
走。却说此时的张恨水在外漂泊久了,难免生出无依无靠的孤独感,
恰好,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亲启示,原来是北京的贫民习艺所公
开招亲,在贫民习艺所的办公室里,他被一张照片吸引住了,张恨
水觉得这个女孩子好熟悉,很亲切,像他小说中的人物。巧合的是
这个女孩子胡秋霞也从两个男人的照片中看中了他,也许是缘分吧,
第一眼,他们都有惺惺相惜之感。后来,张恨水根据胡秋霞的生活
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落霞孤鹜》。小说出版后,立即被上海明
星电影公司看中,于1931年又拍成了电影,由著名影后胡蝶主演。
也许,张恨水的心中还是无法抹去对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的憧憬
,虽然胡秋霞能为他稳定一个祥和温暖的家,但她只是粗通文墨,
他俩始终无法在精神上达到真正的契合。等周南出现的时候,婚姻
瓦解了。1938年,胡秋霞带着对张恨水无限的爱和无尽的恨去世了。
碧海晴天夜夜心,她的半世孤梦谁来解?
1932年,武汉遭受特大洪水,北平新闻界举行赈灾义演。张恨水
演的是《女起解》中的崇公道,与之搭档演苏三的是一个年青的女
孩子。别看她稚气未脱,表演起来却板槽稳熟,动作优美。特别是甜
润的唱腔,镇得全场倾听其喉。下场之后,两人交谈。恨水得知她是
春明女中学生,名叫周淑云,能歌善舞,闻名全校。义演组织者专门
请她来客串的。而周淑云心仪已久而无缘得识的当红作家张恨水,今
日竟与自己同台合演。
周淑云祖籍云南,出身于一个破落官僚家庭。父亲早故,只有母亲和
一个弟弟。因此,她成了母亲唯一的希望。这身世与张恨水《啼笑因
缘》中沈凤喜较相似。而她就是看了《啼笑因缘》,转而倾慕张恨水
的才华的。
如今,天作之合,二人相会。心灵之花,一触即发。两情相悦,心心
相印。张恨水坦诚相告,已有两房妻室。周淑云追求的则是彼此相爱
,终身相守,根本不在乎什么名份和地位。于是,17岁的周淑云以“
外室”的身份同36岁的张恨水闪电式的结合了。
婚后,张恨水取《诗经》“周南”之典,将其改名周南。二人到苏杭
一带旅行,度过了蜜月。回京后,恨水便教周南读唐诗、学绘画、练
书法,不时来段京腔对唱,其乐融融。无疑,周南的到来,给张恨水
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张恨水享受到了追慕已久的小鸟依人、红袖添香
的家庭温馨。当年,周南生下了一个白胖小子,取名张二水。1934年
又生了儿子张全。1946年,周南全家定居北平。1949年又生了第六个
孩子张同。建国后,周南与恨水共同生活,精心护理着大病之后的张
恨水。她身体一向单薄,积劳成疾,于1956年患乳腺癌做了手术。后
来病情恶化,做了第二次手术。她默默承受着病魔的折磨,仍以笑脸
迎人,直至卧床不起。恨水才意识到她已经病入膏肓,向中央文史馆
负责人讲述了周南的病情。文史馆派来名医,但已无济于事了。1959
年10月14日,周南离开人世,其年仅四十五。张恨水沉浸在悲痛之中
,先后数次把笔写作《悼亡吟》。“深山日永绿松阴,聊发豪音我佐
琴。只是一场春梦破,画像双瞳出泪痕。”
张恨水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
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由于张恨水的小说
多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被人非议是“风花雪月,鸳
鸯蝴蝶”,他却从不辩驳。张张恨水写过一首七绝:“蝴蝶鸳鸯派或然,
孤军奋战廿余年。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关于他的一生
,他的孩子张正说:“从我记事起,父亲永远是一袭长衫,对人彬彬有
礼。父亲了不起的地方,不仅是文学上的造诣,还有他的人格修养。父
亲的人性是丰满的、仁慈的,充满温情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