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0|回复: 2

何锦中的文学情结

发表于 2014-8-13 17:34: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何锦中是我的编辑老师和文学前辈。我在任何场所都这样对大家说,我说的是真心话。其实,在攀煤公司,文朋诗友发自内心的称呼他“何老师“的人很多,文友们都很敬重他。

《星海》情结
  记得我参加工作后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何不送自己一束玫瑰》就是在何锦中主编的《星海》杂志上发表的。提起1989年创刊的《星海》,矿区的文友们自然会想到那第一个捉刀代笔刻写钢板的主编何锦中,当时的他也就是三十多岁。那可是当时矿工写,写矿工,抒煤海之情,长煤矿之志,无可争议的刊物。
  在何锦中的世界里,日月轮回的是他对亿万年乌金采撷的精心谋划和他对矿山文化家园的薪火相传。他的本职工作是做矿生产计划。一个75万吨生产能力的中型矿井,长至五年、十年中长期计划,短至年、季、月安排;大至矿井水平更替接续编制,小至工作面采掘生产平衡。七个采煤队,近二十个掘进头,从队伍素质、单产单进水平到工作面推进度情况,必须了然于胸。他深入基层、深入井下、深入工作面,作风扎实,工作做得细,每次提交矿务会讨论的采掘生产计划都符合实际,安排合理,有利于计划执行。何锦中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五年,其间不少人春风得意,他却心无旁骛,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上班作生产计划,业余办文学刊物,工作内容都是全新的,工具却是最原始的铁笔、钢板、蜡纸、油印机。这种还是在《红岩》办《挺进报》出现过的行头,在何锦中手头,钢板还要看是布纹的还斜纹的,蜡纸要看是田字格还是横书格的,油墨要看是普通的还是胶质的。何锦中说刻印《星海》,钢板要布纹的,蜡纸要横书格的,油墨要胶质的,用起才得心应手。办刊初期就是何锦中一笔一划地刻,一张一张地写,一滚一滚地印,一刀一刀地切。后来办刊条件有所改变,采用电脑排版,但还是要打在蜡纸上油印。副主编王玉军说至今都还记得,何锦中推油滚、切《星海》的动作很潇洒,一副催生横空出世的意象。中国煤矿文联两任主席梁东、许传播很是认同,那就是“这本用打字机敲出来、用手推油滚印出来的刊物”“让人感动”。

  如果说当初创办《星海》全凭的是一种虎劲的话,那么把《星海》一期期坚持下来,办出持色,办得在全攀枝花市乃至全国煤炭系统小有名气,靠的则是一股韧劲。
  2002年,何锦中不慎在井下受伤,脚腓骨裂,医嘱伤筋动骨养百天,那段时间他唯有《星海》放不下,带伤在家仍编辑刊物。往返印刷厂自己去不了,他就叫妻子去送稿子取校样,保证《星海》正常出刊。10月中旬,受都江堰市玉垒诗社邀请,何锦中前往出席诗社十五周年庆典,与海内外文学社团进行了广泛交流。期间,他拜访名人大家,用真诚连接起古堰与攀西的文学两地情,不仅得到了诗人梁上泉为《星海》的题词,还写出纪事《都江雅韵光诗国》,发表在次年第1期《玉垒》诗刊上,成为了那一期记录庆典活动的重头文章。接下来的《玉垒》诗刊,作者署名前面“攀枝花”开始频繁出现,还集中推出了一期“攀枝花太平矿工人之歌”专栏。
  2003年,对于《星海》刊物和何锦中本人都是一个非常时期。这一年春夏之交突发“非典”,一贯以反映矿区重大事件为己任的《星海》更须密切关注。这一年何锦中家贷款购买的车经营出现困难,债台高筑,银行催还贷亟待面对。特别是5月份,这两件事竟然不约而同地交织到一起来了。5月4日太平矿医院发现疑似非典,医院随及被隔离48小时。解除隔离的第一时间,何锦中立即前往采访,采访出来还未来得及整理思路,下午就接到了银行把他告到法院的传票。一边是要写《星海》的重头文章,一边是要写应对官司的《应诉书》,权衡之下,他还是克制住了个人情绪,即时写出了《太平白衣天使 经受48小时考验》。5月21日,《攀枝花晚报》将这篇纪实改名《考验》用一个整版刊出,报纸很快被抢购一空。在这篇纪实中,医护人员面对非典无所畏惧,明知隔离期间只能进不能出,他们却都按部就班地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争着上隔离监护区,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对患者精心护理;一位护士累倒了,女儿打来电话,她坚强地说“我没事”;一位母亲在院墙外喊两天没见着的女儿,竟然有无数个声音在回答…… 有不少人看着这篇纪实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这篇文章后来收入了攀枝花非典纪事《考验》之中,还获得了攀枝花文学艺术政府奖。
  辛勤地付出必然换来丰厚的回报。
  《星海》一期一期地走过来,走过了百期,走过了十五周年。为矿工、文友及广大读者所热爱。《星海》的作者由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几十、一百多人。作者中有工人、干部,也有专业技术人员;有中学学生,技校生,也有待业青年。他们遍布矿区、市及周边区县,甚至成都、重庆、云南、江苏。他们中许多人都知道《星海》从编辑到作者均无报酬,还是欣然来稿,以能在《星海》交流为满足。
  十多年下来,《星海》成了矿工文学创作的一块阵地,一个精神文明的窗口,一张企业文化的名片。《星海》上的作品日臻成熟,不断有作者的作品上到了市、省、国家级报纸和刊物,先后有《文艺之友》、《攀枝花文学》、《玉垒》、《阳光》推出专版专栏,五十余人的作品多次被结集出版,六人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每年都有作品获奖。
  2006年冬,由于报告文学《雷锋姓雷我也姓雷》在全国煤炭系统获得优秀奖,我第一次到北京开会,第一次见到中国煤矿文联和作协的领导们。没有想到他们见到我的第一句就是:“你是攀枝花来的?何锦中同志好吗?告诉他《星海》每期我们都收到了,办得不错!”当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星海》的影响力远比我想象中大得多。
  原煤矿作协主席梁东在致《星海》百期的信中题诗:何处仙山映彩霞,南天怒放一支花;苍茫瀛海光璀璨,夜夜繁星落我家。后来诗人梁上泉也题写了“金沙滚滚耀金沙,煤海滔滔涌浪花。抒写诗文为采矿,聚光送暖万千家”的诗句。原中国煤矿文联主席许传播致信说:“每当散发着阵阵墨香的《星海》从攀枝花千里迢迢飘至我的案头的时候,我的心底就会涌起一阵感动。在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电脑时代的时候,这本用打字机敲出来、用手推油滚印出来的刊物怎能不让人感动呢?我仿佛看到了《星海》的编辑们为文学事业辛勤劳作的身影,仿佛触摸到太平矿众多文学爱好者那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激越跳动着的脉搏……”尽管这些高度评价在何锦中头上未著一字,但凡与《星海》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在“星海现象”中,何锦中功不可没。2000年中国煤矿文联、中国煤矿文化基金会、中国煤矿地质工会授予他“全国煤矿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

《川煤文艺》情缘

  风风雨雨,《星海》走过来了,何锦中觉得,《星海》之路还将走下去。我们不仅要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块阵地,一个平台,还应关注攀枝花西部文学的未来,思考矿区文学艺术的命运。利用《星海》这个窗口与品牌,呼吁为文学艺术爱好者建一个家。为此,何锦中在《星海》第129期卷首语上发出了《我想有个家》的呼唤。2004年,在攀煤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探讨,达成共识,成立攀煤文联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攀煤作家协会于2004年5月正式成立,紧接着攀煤文联于6月成立,矿区文学艺术工作者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紧接着,何锦中参加了攀煤文联刊物的筹办工作,《攀煤文艺》于同年11月创刊,至此《星海》完成了历史使命。
  人们怀念《星海》。在没有了《星海》的日子里,矿区的文友们仍以《星海》的名义举办文学沙龙活动,弘扬“星海”精神。作过十五年主编的何锦中,对《星海》更是难舍难分,通过努力,在《攀枝花矿工报》文学副刊版上,为《星海》找到了一席之地。
  他把《星海》精神带到《攀枝花矿工报》,把《星海》的特色也展现在这个新的平台之上。一篇篇反映矿区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产生影响,吸引了更多的文学爱好者的参加。为培养锻炼文学新人,他积极为矿区作者史炳文《为你而歌》作序,为谢文锋诗集出版而奔波。带着他们翻山越岭前往攀煤钻井队采访,在他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写出了“走进钻井队”的文章。他还邀请攀枝花中华诗词学会、攀枝花市西区作家协会领导、部分会员,参加清明节拜谒矿区奠基者亓伟墓的活动,让文学青年与专家学者交流。每次活动都搞出一个专版,极大地丰富了“星海文学副刊”的内容。
  从油印《星海》文学刊物到《攀枝花矿工报》“星海”副刊,何锦中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现在,他虽然不再编矿工报文学版,却仍然关注着这块版面。每当新的一期矿工报文学副刊出来,看到“星海”依然璀璨,何锦中感到十分的欣慰。
2010年,《川煤文艺》在川煤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创刊了。怀着对《星海》的不了情结,带着对矿区文学的挚爱,何锦中又把心思用在《川煤文艺》的编辑上。虽然他这时候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字编辑,但是他依然干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无怨无悔。
  按照主编的要求,何锦中认真负责的对待他所编辑的每一篇文章。他对经手编辑过的每一篇作品,都会分出“优秀”、“好”、“较好”、“可用”“不用”几个档次,并附上编辑理由和“请主编定夺”的字样,为我最终的选好稿、审定稿提供了有力参考。尤其是他对具有抄袭嫌疑的作品能够详细罗列让我感动,比如:XXX写的《XXXX》作品最早见于“中国XX论坛”或者“XXXX在线阅读”……原作者名为XX等。何锦中爱《川煤文艺》的每一篇投稿文章,关注每一个作者,每一期清样出来,他都主动让我早发给他,他细心地把这些作品上传到“川煤文艺的博客”。每期上传后,他还关注点击者,给评论、纸条和留言者回复,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川煤文艺的博客”。
  编稿过程中,每当发现一个有潜力的文学新人,他就像中奖了一样高兴。有几次,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突然会接到何锦中老师充满激动的电话:“李主编,你分给我编的文章里有一个新作者水平不一般呢!还是80后,值得鼓励和培养呢!”我能想象出电话那头他憨厚的脸上挂着单纯的微笑,一笑小眼睛就成了一条缝。于是我们互相交流讨论文章好在哪里,达成共识后,我立马给他任务,这期重点推出该新作者,必须认真编选该新人的代表作。他欣然应诺!谁说编辑工作就是苦啊!编辑一篇好文章,发现一个文学新人,看到自己参与编的刊物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是多么让我们欢欣鼓舞和深感欣慰的事情啊!为他人做嫁衣裳,同样乐在其中!
  川煤集团领导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继续办好《川煤文艺》”的要求,我们编者备受鼓励。看着稿件数量不断增多,新人不断涌现,作者那么支持,读者那么关注,我们几个编辑常常被感动。但是作为主编,我也有不被理解的时候。有人说我偏心某个作者,或者有人认为自己的稿子不错却没被编选上对我有意见等,我有时候感觉很委屈。保证办刊宗旨和稿件质量是第一要务,而又不能期期采用同一骨干作者的稿件,经常又面对来稿很多、可好稿不多的状况,还要兼顾新作者和各公司用稿的平衡,我们也难啦!这时候何锦中劝我说,不被理解是正常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他还通过QQ给我发了个笑脸:李主编,莫生气!随后又给我发来一句话:只要你热爱,你便从中获得一种乐趣,而所承受的一切委屈、辛苦、困惑都有了归宿。
  是啊,何锦中老师主编《星海》15年,受的委屈还少吗?我突然觉得何老师是我们编辑的一面镜子。
  由此,我想起何锦中个人诗歌专辑《七古八杂集》里的一首诗:潺潺淌漾的摩娑河水/至今还浸泡着席棚子吹来的诗行/跨山越涧的长长索道/时时都挂着一串串如歌的吟唱/如火如荼怒放的三角梅/抒发着多少春夏秋冬的畅想//当我们看到一排排高楼鳞次栉比/谁不赞叹那些基石的沉稳坚强/当我们听见那巴关河煤出海的笛呜/你可知道那原动力促成了攀煤远航/那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宝鼎精神/正在煤海儿女的血液中汩汩流淌//或许前行的路上也有坎坷不平/前约古人后携来者我们相扶相帮/或许壮心不已也须要豁达大度/宁静致远甘于寂寞笑对岁月沧桑/爱的心胸好比高山与大海/生命热度谱写一曲永恒的乐章。
作者:李星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3 17:36:05 | 查看全部
辛勤地付出换来丰厚的回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4 19:37:37 | 查看全部
与文字结缘也很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