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52|回复: 1

孙冬冬:在双行线上奔跑的年轻人

发表于 2014-8-17 14:11: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 金雪梅
  诗歌,是他自谦的认为唯一体面、拿得出手的一件外衣;测量,是他用心血和一连串数字为地铁项目提供的精准坐标。诗歌是他的爱好,关乎于情;测量是他的工作,精准于理。而立之年的孙冬冬——轨道交通市政工程总承包部测量与监控量测部的年轻部长,正在他的双行线上,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成长。
  诗情的原乡
  “诗歌,能让我的心灵得到温暖,可以抵御生命中的无常。”孙冬冬挺直腰板,端坐的姿势好似一位军人。黝黑的脸膛总是带着一丝内敛的笑容。
  追溯孙冬冬对于诗歌的爱好,还得从初中说起。
  那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孙冬冬被送到姨妈家寄养就读。他说,因为性格内向,不太合群。同龄孩子都去外面玩儿,他却躲在图书馆里或是宅在家中看散文诗歌。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当他在语文课上读到高尔基写的《海燕》时,那昂扬的斗志,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狂风大浪中的精灵,唤醒了孙冬冬内心的沉寂。无数关于海的幻想,关于海燕的姿态,在他的头脑中萦绕。这个在陕西黄土高原上生活的少年,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激情,写下了第一首处女作《看海》。
  “——目光顺着海滩掠过/ 原来是岸边的那片叶子林/在与清风倾谈/早憩的海鸥欲驮着夕阳归巢 /不料 /却被看海人的目光撞翻/霎时间 /璀璨的珍珠洒满整个海面……”
  说到这里,孙冬冬羞赧地笑了。“其实,直到今日,我也没有真正的去看过海。”
  思者无疆。诗歌带着他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想去的任何地方。
  虽然,那首诗歌被他深深地掩藏在内心深处,但第一首诗歌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窗。从此,他在阅读与写作中尽情遨游。
  诗情的温暖
  在孙冬冬的内心深处,诗歌的种子萌芽后,他贪婪的汲取着来自书本来自生活的营养,迅速成长。
  大学时,他参加了文学社。首次忐忑的将藏在身边多年的那首《看海》发表于校刊。一时间,大学校园里爱好文学的圈子里,都在揣测“冬雨涅槃”这个笔名的真实身份。孙冬冬如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窥听”着同学们的好评如潮。因为好诗不断,他也成为了文学社的社长。同时,他在“好心情诗歌”、“红袖添香”、“榕树下”等网络发表作品,成为了一名兼职网络编辑。他笑着说,只要他上线,很多网友要求加好友。搞得他避之不及,只有暂时不登网站。在他写的150多首诗歌中,不乏古体诗作。他在生活的历练中,慢慢积累。
  然而,一场家庭变故,让生性内敛的他,倾听到身体里的每根肋骨都在咯嘣嘣作响。
  他的父亲三年内两次突发脑溢血住院,花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背负了外债。身为男儿,没有能力为母亲分担压力,揪心的痛夜夜蚕食着他的内心。他只有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才能在诗句的荫庇下感受到一些温暖,才能暂时逃避如影随形的悲伤与苍凉。
  2004年的那个寒假,为了节省回家的路费。他一个人留在学校,因为书法很好,冒雪在校外的街上摆地摊写春联,短短几天一双手冻得发紫,肿的像面包。他攥着带有体温的一千块钱,匆匆赶到邮局,把钱寄给了母亲。走出大厅,他的泪在冷风中扑簌簌往下掉。
  从家境殷实,到家徒四壁。唯一能支撑和为他取暖的只有——诗歌。
  诗情的厚重
  “诗歌确实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自我陶冶。可能也正是当初那样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我的性格,这样的性格才有了诗的情怀,所以我不遗憾过去的家态炎凉,不遗憾曾经的种种不幸。反而,让我感到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感到住总给予的恩情应涌泉相报。除了坚韧和向善,学会感恩,学会宽容,这是诗歌教会我的。”
  2008年,孙冬冬成为了住总人。他的诗歌承载了更多的感恩与厚重。
  刚来住总一个月时间,孙冬冬接到父亲病逝的噩耗。才相识一个月的住总同事,为他凑了一千元带回家。那一刻,不善言辞的他,默默将泪水擦干,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念想——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感恩住总!
  随着频繁的在《北京住总》刊发诗作,孙冬冬被邀请参加集团宣传部关于“宣传工作艺术化”的研讨。他说,那次在会上听到了一首诗歌,对我触动很大。“前天,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这首诗歌让孙冬冬彻底改变了以往网络诗歌语言跳跃、炫技、虚幻的创作方式。他将视野转到了生活当下的细微之处。
  当他身处热火朝天的地铁施工现场时,钢筋工、木工、测量工、挖掘机、脚手架、搅拌机…….都在轰鸣与律动中诗化;都在他诗人的情怀中酝酿发酵。那施工的舞台,那挥汗如雨的住总人,那一天天呈现的工程面貌,终究成就了《工地是首诗》组诗。
  挖掘机——“铁臂一旦擎起/就能解放愚公子子孙孙的忙碌/ 四壁跟着颤抖 /声嘶力竭地召唤/那些晨昏、青春和气力 /凸出的关节浓缩土丘 /只以弯腰弓背的姿势做事……“十五个不同的工种、部门及设备在他的手中妙笔生花。同事们拿起报纸,阅读着诗意的语言感叹,原来我们这么枯燥的工作场面,其实也有这么多的乐子呢!工友们说着,笑着在报纸刊载的诗歌中寻找着自己的影子!
  孙冬冬笑着说,诗歌是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其实不然,作为年轻的测量与监控量测部部长,他肩上的荣誉和能力让同事叹服。
  “2011北京市“百万青工岗位建功”测量比赛活动中获得银奖;《工地是首诗》荣获集团公司年度宣传力作;2012年,被授予“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2月荣获“北京市建设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活动中获得工程测量员职业竞赛第二名;2013年参加的QC小组荣获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小组一等奖和北京市市政工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灵感是诗的触媒;感情是诗的生命、想象是诗的翅膀、构思是生活的诗化过程、意境是诗化了的生活。诗歌,让孙冬冬真正体悟到了生活的真谛——感恩与宽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4 19:22:18 | 查看全部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