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42|回复: 26

[转贴] 探源解密中国百姓流行俗语和口头禅

发表于 2014-8-19 11:16: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800.jpg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发展至今天。俗语是汉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了各种有趣的俗语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以下这些俗语,原来它们身后还有是很多很有趣的事情!
  1、“有眼不识泰山”的来源
  “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哦,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1:17:51 | 查看全部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4、“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5、“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发现玉的。

  6、“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7、“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8、“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00.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1:18:32 | 查看全部
9、“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了。
         10、“倒楣”一词
         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坏。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中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800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1:19:23 | 查看全部
  11、“吹牛”

  用“吹牛”形容说大话,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大家都懂。那为什么不用“吹猪”、“吹羊”来形容呢?你还别说,在古代,吹牛、吹猪、吹羊的都有。“吹牛”一词,大概源于屠夫。从前(现在也是),杀猪宰羊,血放完了以后,屠夫会在猪羊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用竹管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羊全身都膨胀起来。这样,剥皮的时候就会很方便,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吹牛皮”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的人过河,靠的是皮筏子。当地人用整只羊皮晒干漆上油漆,吹上气使它鼓起来,再把几只羊皮扎在一起,就可以渡河了。把小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成为大筏子,大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承载千斤重物过河。羊皮筏子较小,人们常用嘴把它吹鼓起来。有个人说他不仅会吹羊皮筏,而且还能吹起牛皮筏来,后来有人真的将牛皮拿给那人去吹,因牛皮太大,那人怎么吹也吹不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就用吹牛皮来形容爱说大话的人。
800 (1).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1:20:05 | 查看全部
  12、“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

  原意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十里洋场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

  客观的来讲,商业是一种交易行为,考查的是从事商业行为当事人的眼光、胆识、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和把握程度,是存在风险的,因此获利较大,商人的精明常常给使用者一种“奸诈”的印象,认为购买的商品并非物有所值,容易忽略了涵盖在其中的智力成果及其价值,因此无商不奸不排除略带情绪的一种说法;

  此外,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从业者道德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下,存在很多扰乱市场的行为,因此更加印证了“无商不奸”的说法。
800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1:20:47 | 查看全部
13、"二百五"的来历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
  
         A、源于唐朝故事。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这说明了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传至今,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B、源于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C、源于推牌九。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D、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800 (2).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1:21:42 | 查看全部
E、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14、"半吊子"的来历
         半吊子、二百五流行甚广的俗语。常指那些憨傻、缺心眼或行为鲁莽之人。那么,为什么称这些人半吊子、二百五呢?原来这种诙谐的称谓与古钱币有关。古钱币外园中间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为了便于数钱、付钱和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子,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心眼不够数。五百即半吊,半吊的一半是二百五,比喻心眼更不够数。所以一般人都很忌讳二百五这个数,如商品价格应为250的,标价249或251也不标250,发补助该发250的,发260也不发250等等。由此可见,半吊子、二百五都是从钱引出来的,用来嘲讽那些智商低、行为鲁莽做错事的人。如某某半吊子,谁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就:“你二百五呀!”等等。
   800 (3).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1:22:21 | 查看全部
15、 "三八"的来历
          其一:是罵行為異常之人很二百五,其來由是在滿清末年西洋人來中國傳教或經商,由於清朝政(蟹)府初期對這些洋人充滿了猜忌與不信任,所以只畫了特定區域給他們居住與活動,未經許可是不能到外面與中國人交流互動的。後經外國政(蟹)府不斷交涉,清政(蟹)府同意洋人可於每月八日、十八日與廿八日進城。由於這些洋人外貌服飾、行為舉止都與中國人大異其趣,當時的中國人因此稱這些行為怪異的洋人為三八人,其後才演變為罵人的話。
        其二:是八國聯軍後, 中國口岸全面開放, 外國人每逢三, 逢八之日, 即外出為亂, 民間因而稱之為 "三八鬼子", 忌憚萬分. 後來用以指稱言行出格的婦女。
        其三:傳統戲曲中, 男丑稱之為 "三花", 女丑及詼諧的彩旦稱之為 "三八", 故轉用在日常生活中。
其四:至於國際婦女節, 在歐美國家是二月最後一個週日, 但為何在中國變成三月八日? 就不太清楚了. 或許是先有以 "三八" 為婦女代稱的習慣, 而後才引進國際婦女節, 因為時間相近, 索性定為三月八日吧? 800 (4).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1:22:55 | 查看全部
16、形容女孩子“冰雪聪明”的来历       冰雪聪明 释义:比喻人聪明猴岛。出处: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例子:以~的文章,写雷霆精锐的思想,这种议论,就容易动人听闻了。(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反映了我国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冰雪伴随着人们度过冬季,人们大都赋予了"冰雪"以积极的意义,表示了好感。如用"冰心玉壶、冰魂雪魄、冰清玉洁"等比喻高尚纯洁的品德,用"冰雪聪明"形容人明慧颖悟,用"冰肌玉骨、冰肌雪肤"等比喻女子肌肤光润莹洁。也常用"冰雪"形容恶劣环境,如"冰天雪地、雪上加霜、雪窖冰天、滴水成冰。


         17、"四大皆空",空的是哪四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800 (5).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1:24:11 | 查看全部
18、“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古人受佛教影响相信灵魂不死并会在人世间转生轮回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是说现在死了不要紧转世投胎后过十八年长成人了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这句话是从佛教中传出来的吧。

        19、八拜之交,是哪"八拜"
         八拜是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表示无论何地我们都生死与共.也有向古代八个结拜兄弟学习的意思。
羊角哀 左白桃-----生死之交
于伯牙 钟子期-----知音之交
廉颇 蔺向如-----负荆之交
孟良 焦赞 -----永伴之交
刘备 关羽 张飞---桃园之交
管仲 鲍叔牙 ----同命之交
忽子 公子寿 ----- 患难之交
程樱 公孙杵臼----拖孤之交
另外还有别的说法,例如:
刘备 诸葛亮------鱼水之交
介子推 重耳(晋文公)----切肤之交
以宋江为代表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忠义之交
以秦叔保 罗成为代表的贾柳楼四十六友----- 合志之交
[八拜之交]语出《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元曲《冻苏秦》:“你不知这张仪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又《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按古无八拜的礼,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

        20、 "最in"是何意
          in 指 in fashion "时尚,流行"的意思。
相反out of fashion 就是老土、过时的意思。
最in 就是最时尚,最流行。

         21、"透逗"为何意
         秀逗,这是说人大脑“短路”,也就是“一时犯傻,脑子转不过来”。
秀逗者,大脑进水也。“秀逗”一词是从港台流传过来的,日文对英语“short”的音译,本来是指电路短路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大脑“短路”,也就是“一时犯傻,脑子转不过来”。

         22、"丑八怪"是指哪八怪?
         “丑八怪” 用以形容外貌丑陋的人。它来源于“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画风相似的一批人,他们是:李蟮、汪士慎、高翔、金农、郑燮、黄慎、李方膺、罗聘、高凤翰、华岩、闵贞、边寿民、陈撰、杨法、李勉等诸人。(在中文里“八”往往用作虚数词,表示数量多,并不意味“扬州八怪”只有八个人。)其中尤以郑燮、金农、汪士慎更著名。这些人在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眼里一是做人不合时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画我从我法、推陈出新。所以被篾成为“丑八怪”。然而,他们的怪异又入情入理,很被广大百姓喜爱,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画家和上层社会所攻击、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众喜爱,名气大振。 800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