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wxpzp

[已见刊] 【紧急征稿】现征集《精益求“新”,鸣镝长空壮国威 》读后感,欢迎赐稿!

发表于 2014-8-21 13:48:47 | 查看全部
班组团队执行力的精华版
--------《精益求“新”,鸣镝长空壮国威 》读后感
      《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对企业来说领导是点,组织是线,员工是面,应该以团队为纽带,建立由领导、组织、员工为实现共同理想的共同体。
一个企业有坚定不移执行力是实现成功的关键。执行力就是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的能力,无论多么宏伟的蓝图,多么正确的决策,多少严谨的计划,如果没有高效的执行,最终的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成功,执行才是硬道理,构想再伟大,也要有人将它实践出来,这一切,靠的就是执行力.执行力决定成败,任何成功必然都是执行的成功,没有执行力,哪有竞争力,怎能出彩。
对一个班组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没有任何借口”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人,他们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借口,每个组织并不缺乏伟大的战略,真正需要的是把战略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再不景气的企业,仍有公司达到预定的运营目标,构想再伟大,也要有人将它实践出来,这一切靠的就是执行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13:51:46 | 查看全部
创新奉献传承是“鸣镝先锋班组”主基调
           一个人也好,一个集体也罢,如果每天循环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做同样的事,那是比较容易的,这样的人和集体,我们通常都把其称为“机械的,且没有创造力的劳动者”。然而,在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我们看到什么是创新创效,什么是敬业奉献,什么是技术传承。
     可以说,在企业的班组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是千变万化的,接触人和事也是不尽相同,但如何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把中国制造演变成中国创造,这就需要一代人,甚至需要几代人的聪明智慧和默默地坚守岗位,乃至敢于奉献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班组是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但更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脉。作为班组员工,不仅仅需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神,而且还需要有一股子闯劲、拼劲,在工作岗位上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不断自我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资本来源于学习和积累,只有知识渊博,才有创新创效的资本。因此,“鸣镝先锋班组”之所以创造奇迹,因为他们把功夫下在了平时,当别人享受生活时,他们却依然扎在工作中,或对某一个研究方案苦思冥想,或为寻找技术资料东跑西颠,奉献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过去,在我们有对老职工奉献企业这样评价: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我想这句话用在“鸣镝先锋班组”的员工们身上是太贴切不过了。他们不但自己攻坚克难,而且还有承担着传帮带责任,把精湛的技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远”,共享的理念已经深深烙入“鸣镝先锋班组”的学习和人才培养中。创新、奉献、传承是“鸣镝先锋班组”的主基调,这样的团队确实令人敬佩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14:05:57 | 查看全部
    再次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14:12:31 | 查看全部
创新重在人人参与

        学习完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创新事迹后,第一个反映就是这些创新方法实用性非常强,获得的成果也非常惊人,为基层员工搞创新提供了成功的例子和榜样。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班组打算借鉴“鸣镝先锋班组”好做法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怎样才能打造出自己班组的创新品牌、创新名牌?
        班组申请的专利和QC成果,凝聚着很多人的努力。可这里所谓的 “很多人”,实际上总是“那么一群人”。究其原因,还是班组创新的文化氛围不够。要在创新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创新氛围的烘托下,在班组全员的参与下,各种创新才能走得下去。
        创新要出成果,人是根本。在班组的专利创新队伍中,总是活跃着某一部分人的身影。这些人技术理论成熟,也有创新经验和专利申请的经历,在他们眼中专利申请是一个平民化的过程,只要有想法就做出来。而有些人总是认为,创新是“人才”才能做出来的事。班组在越来越推崇人才的时候,却忽视了创新其实是员工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对问题的提出与改进。只要及时捕获基层员工的创新灵感,再通过政策鼓励,创新氛围就能很容易营造起来。
        创新要发展,立足岗位是关键。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班组的技术设备都需要员工进行熟练运用和操作。只有被员工多使用多操作,设备和技术的不完善之处才会暴露出来。因此,班组的许多技术革新都来源于基层,来源于员工立足岗位进行的技术突破。
        创新要出氛围,班组大力支持是保证。一项发明创造的“出炉”,仅靠单兵作战不一定尽善尽美。班组应当建立科技创新互助机制,群策群力,一人带多人,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同时,班组创新文化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滴水中慢慢熏陶。只要班组重视、员工了解、主动参加、积极思考,创新文化的氛围可以愈来愈浓。长此以往,人人参与创新将不再只是空谈和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15:53:06 | 查看全部
让创新的细胞活跃在每个班组

       读了《精益求“新”,鸣镝长空壮国威 》这篇文章,感触很深,如果没有看到这篇文章,谁又能想到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进步和发展会和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联系在一起,谁又能看到这群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所做的贡献和付出。
       文章围绕 鸣镝先锋班组的创新展开故事的讲述,让读者看到年青一代航天人身上那股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为了解决一个个难题,这些航天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以创新的精神披荆斩棘,破解遇到的一个个难题。正是有了这股创新的劲头,才使得我国再入飞行器试验取得成功。
     谈及创新,我想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不会缺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班组和员工,每个班组如果都能把航天人身上那股创新的细胞激发出来,企业必会勃勃生机,国家必会强大。其实,创新的细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如何激发细胞活力,关键在于企业。每一名班组员工都是一粒创新的细胞,要想细胞成活,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适合细胞生存的“土壤”,企业要为“土壤”不断的增加养分,让创新的“土壤”肥沃起来,细胞才能茁壮成长。而有了生存的条件,员工就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让创新的基因活跃起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为企业做出贡献。班组是连接基因的纽带,发挥班组的作用,将员工团结起来,汇聚创新的能量,从而激发员工创新的热情。
     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班组的一份子,我认为就要学习航天人身上的创新精神,让这股创新的正能量在班组延续,这样我们才能像鸣镝先锋班组那样鸣镝长空壮国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20:26:59 | 查看全部
班组要有团结精神
     读了《精益求“新”,鸣镝长空壮国威 》一文后,为“鸣镝先锋班组”叫好,同时被这个班组的精神所感动着。
   被他们的拼搏精神感动着,当新产品因周期性的时间限制时,他们能做到‘五加二’、‘白加黑’ 、‘非常六加一’(每周上班六天,每天加班一小时),在试验节点有时候三天三夜连轴转。
   被他们的团结友爱,共同进步所感动, “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远”,共享的理念已经深深烙入“鸣镝先锋班组”的学习和人才培养中。“结构设计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甚至细微到焊接工艺。不同设计领域里,可能各自都是专家,但只有共享才能拓展知识宽度,成为全能型人才。”
        除了不断丰富的知识库,“鸣镝先锋班组”每个礼拜都会召开“质量分析例会”,全班组轮讲工作中的案例,介绍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并讨论一些不易解决、反复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设计问题。
    每当新员工来到组里,就会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担任管培老师。新员工从接触定型型号入手,半年后就推到研制工作的一线,跟着老师边干边学,逐渐在实践中挑起设计任务的大梁。
   但感动之余,我也为我们有的班组而感到惭愧,时下有的班组不但不团结,而且班组长间还互相拆台,不能象 “鸣镝先锋班组”那样去团结、去创新。
   特别是一些班组,班组正副手还拉帮结派,各自有各自的一班人马,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排挤。试想,这样的班组它的工作能好到哪去呢?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
    所以,自己认为班组长及班组员工们要读一读《精益求“新”,鸣镝长空壮国威 》这篇文章,要向鸣镝先锋班组学习,放弃自私自利的恶习,真正的搞好团结,班组员工要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干好班组工作,搞好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23:21:51 | 查看全部
新旧接好棒  精神永流传
                   ——读《精益求“新”,鸣镝长空壮国威》有感
文/管福泉
“鸣镝先锋班组”无愧于“先锋”的称号,创新事迹激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而鸣镝精神能代代相传更是一笔无可比拟的财富,可以说,正是因为代代人成功继承了鸣镝精神,才有鸣镝创新的奇迹。艰辛寂寞的创新道路上,永远离不开鸣镝精神。
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有这种新旧接棒,精神传承。想想我们从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懂,到后来能独当一面,一定离不开那个或那些“手把手”教我们的“师傅”,他们或教我们技术,或教我们做人,或教我们处世。要知道,师傅和我们之间能否交接好,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
在古都南京长江的北岸,有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短短十年从区倒一,到全区前三,成为区域内一所知名学校,其经历和和“鸣镝先锋班组”极其相似,那就是有一个新旧接棒的好传统,将学校沉淀了六十多年的精神文化不断传承,并在传承中创新,于是就有了“文人相轻”中独特的和谐校园氛围:教师尊重学生,学生爱戴老师;教师尊重领导,领导体恤老师;教师尊重家长,家长理解老师;教师尊重教师,教师亲如一家人。纵使学校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学校的老教师相继退休,新鲜血液不断补充,但这样氛围犹在,成为区域范围内的美谈!
一个班组,一个学校,一个单位,都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班组、学校、单位的灵魂,这种灵魂需要新旧接好棒,一代一代往下传,直至永久,如若“鸣镝先锋班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2 06:00:15 | 查看全部

Re:愚公移山 持久创新 才能十年磨一剑

引用第5楼敬业心于2014-08-21 09:35发表的 愚公移山 持久创新 才能十年磨一剑 :
      读了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创新事迹后,让我惊叹于他们的精益求新精神,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们十年磨一剑的勤奋创新。 智慧加艰辛, 一项技术苦干十年,终于成功创新。没有一种长年的坚持,坚持,再坚持,是很难做到的。
     而我们工作中的创新呢?创新活动来时,遍地开花,也有结果的,但真正能结出硕果的能有多少?为了防止一阵风,各企业班组或技术部门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承担了企业的创新任务,在不断地推动着企业创新工作的持久开展。但能坚持十年创新,不改初衷,永远创新的,又能有多少呢?我们好多单位的创新只是活动,只是工作,没有真正将创新内化为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做事贵有恒,正是因此才有了愚公移山,做事贵有恒,正是因此有了滴水穿石。我们的创新也是这样,没有长久的坚持,没有恒久的努力,想凭一时的热情,一时的干劲,一时的智慧,纵然有益于一时,长久来说是无济于事的。而鸣镝先锋组的创新,正是坚持的力量结出的创新硕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2 07:23:36 | 查看全部
支持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2 08:55:5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