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22|回复: 0

煤海中的“橄榄绿”——记神东车辆管理中心复转军人二三事(组图)

发表于 2014-8-21 23:36: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他们说,“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勇敢顽强,坚决完成任务”是他们永恒的天职。无论是曾经身穿绿军装,还是现今黑色的煤海中,尽职尽责和积极奉献的军人作风依旧不会变。“八一”前夕,笔者去车辆管理中心听那些曾经在军队里历经锤炼的“军人”们的心里话,感悟退伍军人身上那种坚强不屈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高利军:一切行动听指挥
“当新兵的时候,我们都吃过猪圈里的饭,滚过粪坑。”讲这个让常人费解的故事的是车辆管理中心复转军人高利军。

说起军旅生活,靖边县发生洪灾,和战友们一起抗洪抢险成了高利军记忆最深刻的故事。那是1994年仲夏,靖边县城洪水肆虐,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高利军所在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陕西总队榆林支队接到上级命令,奉命连夜赶到,奋力迎战洪水。

“当时情况紧急,放下行李后我们直接去了前线,三天三夜连轴转抢险中,我几乎没合眼。吃饭和睡觉都在坝上……”

“三天不睡觉,人不会体力不支吗?”

“军人就应该一切行动听从指挥。一声军令说上,我们没有二话。”在之后的半个月里,高利军他们每天都全力抢险十几个小时,轻伤不下火线,终于完成了这次艰巨的任务。高利军也因为表现突出,立了三等功,得了部队里难能可贵的“军功章”。

有次一个战友因为太疲惫,睡到了防洪沙袋里面,大家都以为里面是沙子呢,把他摞到坝上……时隔多年说到这段“苦中有乐”的故事高利军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



记忆被拉回到现在,高利军说今年他不远千里找自己的“老班长”。扛过枪的战友情化作相见时沉重而绵长的拥抱……

贾宏明:乐于奉献 甘之如饴
从七四年到八三年,近十年青春都献给军营的贾宏明,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汽车第七十八团的一名战士。现在是车辆管理中心机关队司机。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贾宏明说,从75年到78年在支援西南边防建设时候那个乞求的眼神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故事发生在1976年的冬天,那个冬天格外的寒冷。贾宏明从青海西宁到拉萨运送物资途中,在都兰县的戈壁滩上遇见一个四十来岁的身穿中山服的中年男人,拿着他装烟的铁盒在空中摇晃着拦车。停下了车后,中年人上车时,那种又冻又饿又害怕的神情让贾宏明决定帮帮他。

原来,这个人是陕西米脂的一个民办教师。四岁时在兰州被他现在的养父母抱走,从此和亲生父母分隔万里。也许是出于愧疚,养父在弥留之际告诉了他真相,于是他开始了万里寻亲的路途。

但隔了三四十年,那个年代想找个人谈何容易。他从兰州打听到都兰,都兰的当地人说在格尔木,中年人又从格尔木寻到都兰,辗转多次依旧没能找到父母,但身上的钱都花光了。

贾宏明看着眼前这个人,他从心里觉得可怜。中年人脱掉外面的中山装,露出来的是破烂的棉衣……就是因为养父母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被改变了一生。贾宏明百感交集,没有任何思索的掏出了所有“家当”,十七斤粮票和二十多元现金,是那个年代三、四个月的工资。送别中年人后,贾宏明看着他远去的身影久久伫立。
在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贾宏明不曾忘记过这个人,更不曾忘记过那个眼神。一个人,一件事,让贾宏明今生无法忘怀,也许,在贾宏明的心里,他只是想知道这个人是否平安到家,是否尚在人间。

退伍不褪色 转业不转志
在车辆管理中心,以高利军和贾宏明为代表的复转军人,占了员工总数的六分之一。他们中的部分人还曾在老山前线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在部队的大熔炉里练就过硬的素质和凛然的正气,来公司后他们依旧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以“军人之姿”延续着部队的“好作风”、“好传统”。

脱掉“橄榄绿”的军装后,就投身在神东矿区建设中。他们在工作上积极刻苦,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一如既往的保持军人优良品质。现在高利军是车辆管理中心三道沟车队队长,贾宏明也被评为今年公司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在所在的队厂、班组和岗位上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车辆管理中心的其他员工,用军人的本色为神东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惠娟 张军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