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明明   陈玲
图一:儿子为母亲活动手指关节。
       8月18日,天刚蒙蒙亮,刘保芝、王静侠夫妻二人就早早起床了,看了看躺在对面床上的母亲还在安详的睡着。二人脚步轻柔地走向厨房,开始为母亲准备早餐。灶台炉火渐旺,米粥在锅内有节奏地翻滚。妻子王静侠一边看着米粥是否煮透,一边准备着喂饭的用具,丈夫刘宝芝则把今天母亲换洗的衣服准备好。
        这个月轮到刘宝芝照顾父母,像这样的场面已经在这个50多平方的小屋里,持续了三年多,由于兄弟三人的精心照顾,全身瘫痪的母亲身上没有一处长过褥疮、干干净净、气色也不错。
父母在咱家就在
       “父母拉扯大我们兄弟仨不容易,她们在,这个家就在,不管怎样,她养咱小,咱伺候她老……”刘宝华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眼眶湿润。
81岁的父亲,前几年得过脑血栓,落下了半身不遂后遗症,虽经过锻炼,能慢慢行走,但依旧不能说话,生活也需要别人照顾。
        三年前,74岁的母亲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后,医生告诉家属,即使现在全力抢救,治愈希望微乎其微。听了医生的话,三兄弟没有片刻犹豫,请求医生全力抢救母亲。经过医院的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母亲却失去了意识,全身瘫痪只能躺在床上。
       今年3月份,病重的母亲再次被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除了能维持生命体征,再没有其他意义,医院给了放弃治疗的建议。可兄弟三人依然没有犹豫,坚持只要有一丝希望,一口气都要让母亲活着,不为别的,只为每天都能再看到母亲,能多尽一天孝。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伺候久病少欢乐。可在岱河矿业岱东社区刘保勤、刘宝华、刘宝芝三兄弟面前,这话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他们用行动和孝心诠释了人间孝道的真谛。提起这三兄弟,社区的许多老人都翘起大拇指说,他们是难得的孝子,真孝顺。
连枝同气报春晖
      早年当兵去了黑龙江的大哥刘保勤,退伍后就在嫩江县扎根。母亲病后,他两地长途跋涉的来回奔波,很是辛苦。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每次看到二老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随泪水化去。而如今,他患有脑血栓,身体不好,不能照顾父母。
看到大哥那样辛苦,刘宝华、刘宝芝兄弟二人一经商量,决定今后由二人轮流照顾,不让大哥再奔波操心,深知大哥心中牵挂的兄弟二人,隔三差五的就给他打电话汇报这边的情况,以解大哥的思念,可是只要身体好一点,刘保勤都会回来看看。
       今年元月份,刚刚退休刘宝华,更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照顾父母的生活中。一来到母亲床边,刘宝华就像个小孩子趴到床前和母亲说说一天的趣闻,虽然母亲听不明白。
        工作时,刘宝华是一名出色的锅炉工。刚退休时,曾有人找到他,以月薪3000多的待遇,让他再次工作,被他婉言谢绝。“我的退休时间都留给父母,他们好了,我才开心。”刘宝华说。
“我现在两个女儿已经成家,都有了可爱的外孙,我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也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父母,多陪陪他们。”刘保芝边说,边为父亲捶背。
         为了更好地侍候父母,原来在井下工作的刘保芝,主动申请调到地面后勤,虽然工资低了许多,但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老人,刘宝芝认为还是值得。
        现在,兄弟俩每天的生活都围着母亲转,一日三餐、梳洗擦身、更换床铺,还有陪着聊天。
好儿媳众人夸赞
          时光飞逝,岁月蹉跎。兄弟三人孝心照顾父母的背后更是离不开妻子的默默付出和支持。“没有她们的付出,我们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老婆辛苦了。”提起各自的妻子,刘宝华、刘宝芝兄弟二人心中充满了感激。
手术后的婆婆,身边一刻都离不开人。那时候,老人的喉管、鼻孔分别插着雾化管和胃管,每次把丈夫替换后,媳妇展秀兰、王静侠二人在床前悉心照顾,视线更是一刻不敢离开母亲,稍有疏忽,病床上难受的婆婆就有可能把管子拔掉。
        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医生建议病人回家静养。为了让婆婆更舒适,家里的空调、气垫床24小时开着;抽痰、打饭、擦身、换尿片,二人每天重复着简单而复杂的动作。
       照顾公公,两个儿媳妇都是亲自下厨,变着花样烧饭。照顾婆婆,细心的媳妇王静侠,总是轻手轻脚,端饭到床前,“给妈喂饭,要先喊一声妈,再喂一口。”王静侠喂出了经验。
       因一时之气,虽然和刘宝华离婚的展秀兰,却始终没有放弃照顾老人的念头,现在依然每天按时去照顾老人。
40多年的老邻居杨淑华说:“人家都说闺女好,我看老刘家的儿子、媳妇都好,孝顺老人,从没怨言,邻居们没有不夸赞的。”
        而今,让父母平静安详地度过每一天,成为兄弟俩生活的全部。
图三:儿媳伺候婆婆时,兄弟二人位父亲按摩。
图二:刘宝华趴在床边为母亲讲述一天的趣闻,父亲一旁静静的看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