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广东画院画家 黄国武——
美到甜俗的画作有今天未必有明天
当代人物画的创作中,一些被世俗标准认作是猎奇乃至丑陋的形象,并不见得是真丑,倒可能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审美形态。在这方面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例子,是超级大师梵·高的作品。他画中的人物形象,在刚刚出现的时候,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奇怪而丑陋的。但时间证明并非如此,梵·高只是比同时代的人站得更高、走得更快罢了。一切的事物都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包括审美,今天你认为丑的事情,明天也许被证明是美的。而那些美到甜俗的人物画,虽然今天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到了明天并不一定仍旧如此。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我们国内的美术教育一直很崇尚西方的造型体系。新中国的人物画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物的结构关系和比例很准确,形象很美好。但这真的是进步吗?我持保留的态度。过于强调准确,反而会削弱中国画的写意性,而这又恰恰是中国人物画的精髓所在。
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人物“变形”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变形”既然是传统,就不可能设定一个边界,这个“形”一定要随着时代变幻出更多的样式。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特别是当代人的生活普遍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那么这个时代的艺术以一种夸张的、变形的,甚至是会引起人们不适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这种“社会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是对这个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忠实反映。
所以我有点想不明白,既然这个本来就是咱们的传统,为何今天的老百姓就接受不了“变形”的人物画呢?我个人也曾经接触过这样的藏家,他接受不了太“离奇”的人物形象,希望得到更“美”的作品。遇到这样的需求,时间允许的话我可以满足。但我不会让这种需求改变我主要的努力方向,我深知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止于此。一个称职的艺术家,在审美上必须要有前瞻性,如果被大众的趣味牵着鼻子走,将是很要命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