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中企互动】事评——汉字大“荟”

发表于 2017-11-16 18:51:17 | 查看全部
富:富润屋,德润身
《列女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周朝时有个叫陶答子的人,在陶地做官三年,名声不好却家富三倍。他的妻子从其所作所为中,看出了祸患的征兆,劝他为政应当“家贫国富,君敬民戴”。这触怒了婆婆,将她赶走。她便带着孩子,毅然离开了家。后人对此评价,陶妻能有如此高洁品性和远见卓识,见富而不失义,实在难得。

  “富”的小篆字形中,宝盖头寓意家庭,中间的一横寓意稳定,口是指人口,田为田地。田地是农业社会最好的资源,让人丰衣足食,并且能持续产出、绵延不绝,比金银财宝更为可靠。在古代,人丁兴旺、家庭稳定、有田维生,富不过如此。

  《说文解字》中说:“富,备也。一曰厚也。”备也,是指为将来而储备,有备才能无患,储备越充裕就越富。不过,“备也”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着的。在物质水平极度落后的时期,只要家有存粮就叫富;后来,家家都有存粮了,存粮充裕才算富;再后来,人们认为所储备的物资种类必须齐全多样(如谷物、盐、丝麻、牲畜等),这时的“富”就有了丰富之意。《庄子•天地》中“有万不同之谓富”,使用的就是这一义项。后来,“富”的范围逐渐扩大,被用来指代事物数量的大和多,如“学富五车”是说人读书多,学问高,“年富力强”是说人年纪轻,精力旺盛。

  为什么《说文解字》中又将富解释为“厚也”呢?厚与薄相对,本义就是地壳厚。《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若是不足以厚重,就难以承载万物,同样,德行修养不“厚”的人也承受不了富贵——“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论语》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对于不义之财要看得跟浮云一样,每一分财富都应当来自勤劳、智慧、仁义、积累。诸如“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古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管子》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墨子说,“民富国治”。为什么治国之道首先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呢?孔子曾经解答过这个问题: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周游列国至卫国,学生冉有问他,卫国百姓众多,应当怎样治理,孔子首先说:“富之”。的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回看历代王朝,但凡国泰民安之世,统治者无一不注重思百姓苦,谋富民策。西汉时,由文景之治到武帝,“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唐太宗年间,“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成就了贞观之治。一个国家,有富才有泰,有富才有裕,有富才有强,国民生活的从容大度、社会气氛的祥和安泰、举国上下的强盛繁荣,都要以物质富足为基础。

  当然,富的概念,绝不仅指物质层面的丰衣足食,同时也要求精神层面的富足。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滋养的心灵沃土,人民生活就不是真正的充实富足。因此,正如上述《论语》中所言,孔子在回答冉有时,说完“富之”,立即就说还要“教之”,即使人民富裕之后,还要给人以教育。《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润泽人心、提升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就是通过坚定文化自信而实现自强的过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经济之富的生产力,会使人艳羡;而文化之富的向心力,则会令人尊重。记得盛唐之时,各国民众不远万里来到长安,不只心动于物资的丰富,更心折于文化的魅力,他们主动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虔心学习唐朝的制度、建筑、服饰、诗歌,并将其带回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民富且文昌,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双丰收,经济家园与文化家园同富足,才能既富且贵,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16 18:54:54 | 查看全部
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征讨荆州,刘备被迫逃走,因舍弃不下百姓,就带上百姓转移逃亡。扶老携幼必然影响行军速度,《三国志》对此记载: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在中国古代,“民”字主要指代没有官职的庶民百姓,《说文解字》中说:“民,众氓也”,“众氓”通“众萌”,意思是“一片萌发的小草”,象征着民众。《谷梁传》中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四民”是对当时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现代汉语中,民的概念不断扩大,可被用来泛指人,现在我们常说的人民、民心等,都为此意。

  中国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人民常常被比为载舟的水,喻为培养种子的土地,视为枝叶生长的根本。《大学》中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在儒家看来,治国之道在于施行仁政,谋求民生福祉,使人民安居乐业,以争取人民的拥护,这是孔子、孟子等先哲圣贤孜孜不倦游说列国的“王道”。法家的大部分理念虽然不同于儒家,但以人为本的治国大道是相通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一是徙木立信,以制度的公信力取信于民;二是奖励耕织,鼓励垦荒,以凝聚民心;三是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特权……“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古往今来各家学说关于民本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阐明的是同样的道理——“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

  片晷千年,尺宅万里,看似波谲云诡的历史变迁背后,总是透出民心向背的决定性作用:西周以殷为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开创了礼乐文明的繁盛;楚汉相争,项羽因滥杀无辜、随意分封而失民心失天下,刘邦则凭借约法三章、奖惩分明而得民心得天下;西汉吸取秦朝的教训,“与民休息”,崇儒学,奠定了大汉基业;唐代谨记隋亡之殇,魏征更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劝谏唐太宗要以史为鉴、爱民如子,终成贞观之治。历史的发展进程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民心不可失。谁能时刻谨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亲民、爱民、为民、利民、富民、安民,谁就能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厚植执政的政治基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今天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陈毅有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96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正是由于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只要我们不忘初心,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民与国,相存相依;国与民,相辅相成。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民心安即国之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15 20:36:31 | 查看全部
回头学习一哈,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0 23:02:3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21 23:21:19 | 查看全部
欢迎参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2 15:01:1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07:56:5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07:28:4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07:24:2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07:59:5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