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24|回复: 7

[已见刊] 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3)《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

发表于 2014-9-1 07:12: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3)
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的带培故事
        陈婧旖是一个进入“鸣镝”班组刚两年的硕士生,可是她很快就开始独当一面:为某型装备设计重要装置,并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新人能够这么快地成长,并很快担当重任,这得益于‘鸣镝’班组长期形成并坚持的带培制度。”8月初记者采访时,该研究所总体室主任朱敏深有感触地说。
        多年来,“鸣镝”班组建立了一套成熟稳定的以老带新机制——带培制度。每当新人来到“鸣镝”班组,组里就会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带培老师,手把手地领着新同志进入飞行器结构设计的大门。随着师徒关系的不断延伸,前人丰富的设计经验与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在新老交替间接力传递,发扬光大。一代代航天人不断刷新我国再入飞行器设计的新高度,也留下了一段段催人奋发、薪火相传的感人故事。
一套图纸打五遍
        “鸣镝”班组的带培老师,每一位都在飞行器结构设计领域某一方面执牛耳。但师徒间的情谊,却并非简单的仰望崇拜。
带培老师需要针对学员特点制订培训计划,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班组作风传授给新成员,使其尽快融入新工作岗位,同时严把设计质量关,从设计之初就力求“零差错”。黄有旺的代培老师涂建玲就是这样,老师严谨细致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有旺第一次独立设计一件地面小产品时,他凭借掌握的知识,很快拿出了设计方案,并将设计图纸提交给涂老师审查。涂老师从设计计算、生产制造、产品使用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对图纸中每一尺寸标注位置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套图纸打印了5遍,方才得以通过审查……
        “当时觉得本来只是一个试验小工装,没有必要这么认真,觉得涂老师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现在回想起,觉得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作风,才能保证航天产品的质量,保证试验的成功。”黄有旺说。
        不试怎知干不成?
        2010年的夏天,李长春来到了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鸣镝”班组。他的带培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王家庆。“王老师生活中是‘老顽童’,工作上是一个非常严厉、严谨的老专家。自己的学生如果犯了错误,他一定会严厉纠正绝不姑息。”李长春说。
        “记得那是2011年,王老师带着我出差,去调研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情况,当时我觉得所选的方案太新、困难太大,几乎不可能借鉴到我们的项目中来,于是跟王老师抱怨,想让他另辟蹊径。没想到王老师用非常严厉的口气对我说:‘小李,都还没有开始你怎么就知道不行?不试试去做你什么都干不成!’王老师的这番话当时让我很受打击,心里说不出的难受。那天晚上我们住在一个房间,王老师给我讲述了他这一辈子的辛苦历程,我才知道他为什么对工作的态度如此认真,对创新的事物如此渴望。”
        王老师是上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就扎根我国新生的航天事业,他趁着年轻铆足了劲想干出一番事业。可事与愿违,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动荡,王老师被派去三线,从此开始了近30年的山沟生活:白天放羊干活,晚上仰望星空。即便是这样,他也不忘偷偷捡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老师终于回到了他年轻时奋斗过的航天事业中。从此,他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投入到工作中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作为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我拥有着老一辈航天人无法比拟的资源和条件,试想现在不勇往直前、迎难而上,怎么对得起他们这代人已经逝去的青春?”李长春说。
       “把基本功练扎实”
        航天产品有着极其严格的质量要求,图纸上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酿成现实中的灾难。侯保江刚刚来到“鸣镝”班组时,一身冲劲,想要大显身手。
        在懵懂而强烈的憧憬中,侯保江接过了他的第一个设计任务。“当时非常自信,很快就完成了图纸的设计工作”。侯保江满心期待地把图纸交给了他的带培老师周老师。
        第二天,周老师将图纸交回到侯保江手中,但没有如侯保江所料想的那样给予任何评价。“本以为周老师会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设计员身份,鼓励一下我,再给一些画龙点睛的修改意见,但周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小侯啊,我把问题用铅笔都标在图纸上了,你自己好好看看,看完再找我。’”
        打开图纸,侯保江怔住了。图纸上密密麻麻画满了铅笔标记。侯保江仔细一看,不少修改标记都是一个细小的弹簧垫圈开口画反了。这样一个小问题或许并不会影响总体方案的成败,但侯保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信。当他再次面对周老师时,老师对他说,“想做好设计,必须要把基本功练扎实,基础不牢,将来设计的东西早晚会出问题”。
        老师的一张图纸,让侯保江体会到了航天人工作的细致与严谨,也让他沉静下来,“周老师没有给我什么‘盖世秘笈’,但他教会了我该如何握紧设计的铅笔头。”侯保江说。
       不再畏首畏尾
       与侯保江不同,王巨民刚到“鸣镝”班组时,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在设计实践上没有经验,王巨民担心自己业务上的“一穷二白”会被老专家挑剔。
        而王巨民的带培老师,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航天带头人王家庆,王家庆攻克了我国再入飞行器某关键技术,成为该领域的奠基人。在专家面前,王巨民更“心虚”了。
        王巨民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某试验工装,并不是针对正式交付的产品,设计的空间较大,精度的要求也并不太高。但第一次将自己的设计思路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上,王巨民内心还是非常紧张,“当时对着图纸犹豫不决,不敢下手。”
        设计初期,王家庆老先生从零开始,不厌其烦地向王巨民介绍试验需求、产品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常见问题……师傅的包容与耐心使得畏首畏尾的王巨民渐渐放开手脚。
        图纸出炉后,年事已高的王家庆带着王巨民,下到生产车间指导加工,又进到野外试验场组装试验。图纸上的绞尽脑汁与来回的奔波忙碌,让王巨民内心充实起来,往日的“心虚”一扫而空。“王老师没有替我工作,但他的把关和引领让我真正敢于在图纸上发挥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干事业有时就得“舍家”
        现任组长及红娟十多年前进入“鸣镝”班组的时候,她的带培老师是老组长朱敏。这对女性师徒在业务上不让须眉。然而,对及红娟来说,师傅留给她最宝贵的财富,却是在设计图纸之外。
        带培及红娟时,朱敏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一次朱敏带着及红娟出差去某厂生产车间,坐在火车上,及红娟发现师傅的眼睛有些红肿。
细问之下,及红娟得知,师傅的孩子太小,不愿离开妈妈。这次,孩子看出了妈妈要出差,百般地抗拒。
        朱敏骑车送孩子去幼儿园,路有好几条,但最终都要拐到幼儿园门前的路口。一拐到那个路口,孩子就开始哭,朱敏只能骑回去换条路走。最终所有的路都走遍了,孩子还是哭,可一看表,出发的时间要到了。朱敏只能咬着牙,往幼儿园门口骑。
       孩子看妈妈一定要把她送幼儿园,一下就从自行车的车座上跳了下去。顾不上疼,也顾不上站起来,孩子拼命往家的方向爬。看着孩子如此,朱敏心如刀割。可工作不容耽误,她只能强抱孩子,流着眼泪把孩子送进幼儿园……
        听完师傅的故事,及红娟沉默了,师傅的言行告诉她:航天人就得讲奉献,干事业有时就得“舍家”……后来,及红娟接过了师傅的重担,成为“鸣镝”班组的组长。作为女性,她也必须作出和师傅一样的奉献和牺牲……现在,及红娟的“女弟子”陈婧旖已经走上了设计工作的第一线,航天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也将继续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刘津农 北梦原《工人日报》(2014年08月30日 03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07:18:23 | 查看全部
请大家继续赏读欢迎大家赏读“鸣镝先锋班组”(3),谈谈感受,有机会上《工人日报》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 08:55:19 | 查看全部
不管是硕士,博士。都要从基层做起。有的事迹没必要渲染。酒泉核试验场,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无不说明,把所学所用服务于最前沿,更有价值!对于先进人物的报道,不能再沿用'文革'时的'高,大,全'那样书写描绘了。曾轰动全国的的电影《人到中年》大家还记忆犹新吧?要从人物细节上描写动情之处,从平凡琐碎里抒发感人故事。。。。原谅我的'吐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 09:21:03 | 查看全部
读罢《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这篇报道,我既感动,又倍受启发。没有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就不会有嫦娥奔月的奇迹发生,而他们为此却付出了外面难以想象的心血。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在“鸣镝”,对新员工实行的“带培制度”,不光是要如何提高他们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以及坦诚做人的精神品格,更有甘于奉献勇于吃苦的精神传承。因此,经过“鸣镝”的培养,员工们不仅是技术过硬,更有高素质,是我国航梦想的传承者。
企业培训工作一直是年度工作的重点,但是,我们往往仅仅注重技能培训,而往往忽视的就是技能之外的思想、品格等精神方面的传帮带,于是,个别员工往往有技能,却没有高素质,有本领,却没有好风格,成为了“有能无德”之类的人。我们要从“鸣镝”先锋班里获得启发,下大气力培养出像新一代航天人那样的有技能、有素养的员工队伍,从而为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 10:48:0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22:45:12 | 查看全部
引用第2楼中油运输朱炜于2014-09-01 08:55发表的  :
不管是硕士,博士。都要从基层做起。有的事迹没必要渲染。酒泉核试验场,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无不说明,把所学所用服务于最前沿,更有价值!对于先进人物的报道,不能再沿用'文革'时的'高,大,全'那样书写描绘了。曾轰动全国的的电影《人到中年》大家还记忆犹新吧?要从人物细节上描写动情之处,从平凡琐碎里抒发感人故事。。。。原谅我的'吐槽'。。。
热烈欢迎朱老师吐槽,说的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22:46:25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楼笑笑山主于2014-09-01 09:21发表的  :
读罢《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这篇报道,我既感动,又倍受启发。没有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就不会有嫦娥奔月的奇迹发生,而他们为此却付出了外面难以想象的心血。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在“鸣镝”,对新员工实行的“带培制度”,不光是要如何提高他们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以及坦诚做人的精神品格,更有甘于奉献勇于吃苦的精神传承。因此,经过“鸣镝”的培养,员工们不仅是技术过硬,更有高素质,是我国航梦想的传承者。
企业培训工作一直是年度工作的重点,但是,我们往往仅仅注重技能培训,而往往忽视的就是技能之外的思想、品格等精神方面的传帮带,于是,个别员工往往有技能,却没有高素质,有本领,却没有好风格,成为了“有能无德”之类的人。我们要从“鸣镝”先锋班里获得启发,下大气力培养出像新一代航天人那样的有技能、有素养的员工队伍,从而为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是这样的!欢迎老师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22:46:56 | 查看全部
引用第4楼马兵于2014-09-01 10:48发表的  :
兵老师也说说感受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