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艺术的旅程
“冯门九子”是石鲁后期经常画在字画上的“印章”之一,意在表明自己的身世——本名冯亚珩,是四川仁寿县冯家的后代,在同辈中排行老九。据石鲁生前回忆,冯氏家族祖籍江西景德镇,其高祖避税迁四川,贩药售棉赢巨利,并于仁寿县文公镇安家。其曾祖继于松林湾治田筑屋,成为仁寿第一大粮户。其祖父又按照《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格局修建了冯家庄园,其中有藏书10万余册的书楼。“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他出生在这样一个庄园里,在这个家庭里得到过物质的享受,亦受到封建家规的桎梏;看到了这个传统大家庭的败落和分化,也在这颇有文化氛围的环境里,受到了从《三字经》至《说文》、《诗经》、《古文观止》和唐诗等一系列古文化的教育,特别受到从事美术的二哥冯建吴的影响。石鲁15周岁时离开了被他认为是封建专制、俗不可耐的家庭,奔向他二哥执教的东方美专,这是“冯门九子”对封建家教的第一次叛逆。
在东方美专学习期间,石鲁懂得了书画是崇高的事,尤拜赏石涛、八大等文人画家的反抗精神和雅逸的审美内涵,自谓“颇受为艺术而艺术的清高思想影响”。他曾到峨嵋山旅行写生,并将中西绘画技巧相结合,自创一新格调。这位孤高的学子投学不为谋职,当美专改为职业学校时,他选择回乡担任小学教员。任教期间,一改埋头作画的作风,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工作,并在抗日宣传活动中萌生了献身民族斗争的宏愿。
20岁时,石鲁彻底地摆脱了家庭的羁绊,由天府之国转向黄土高原。如果说,他此前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画抒情写意的艺术观,以及在当时流行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论,那么在延安时,石鲁的艺术观则逐渐转变为为人民大众而艺术,即为抗日战争服务的革命的新型艺术观了。自到达延安,他改名为石鲁,以此表示他对石涛和鲁迅的崇拜,也表现出他欲将艺术的创造和革命的理想统一为一体的愿望,按照他个人当时的说法,“我的路子就是做革命的艺术家。”
延安10年,石鲁主要是普及革命美术的一位青年美术工作者,并坚持从事速写练习和连环画、插图、版画创作,40年代后期,其木刻作品《群英会》、《民主批评会》、《打倒封建》、《说理》等,渐次形成了以线刻为主兼及阴阳体面的木刻风格。他自觉地意识到了强调艺术性的必要,即使是在那些土戏台子上也要创造性地采用舞台美术设计。他是把普及的美术宣传当做艺术、学问来对待的,并在草纸上写出了《化妆术》、《艺术论提纲》等学术性的文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