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谈酒论文说吉荣
甘肃 澄 碧
    许吉荣要将他十余年来业余创作的散文结集出版,嘱我为他的集子写序。说句心里话,我是不想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微言轻,不敢写。虽然写作多年,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仍旧停留于文学爱好者之列的,勿论成就,更莫提声名,德不高望不重,岂敢孔夫子门前卖孝经?二是惧怕看稿,懒得写。十多年的企业内刊编辑工作,五花八门的稿子已将我折磨得有了“厌读症”,要为人作序,总得把人家的书稿翻阅一遍,才好子丑寅卯的铺开来写,十六七万字啊,未读,一听字数头已晕了!
    不写却也不行。原因也有两个,一是我和许吉荣结识近十年,比邻而居,交情匪浅,既是文友,亦是酒友,更是我脚蹬一双草履走青山时的驴友。如此交情,怎好拒绝?二是许吉荣承诺我作业完成,他要请我和弟兄们喝酒。写篇千字文,能让众弟兄蹭一顿酒喝,也算值得,再不写咱就对不起兄弟们喽!好在集子里的大多数文稿,平时通过他的博客和发表的报刊,我基本上都已拜读过,他日常的写作也大致在我的视线里,这样就少了许多读稿的疲累。
    许吉荣生长于青泥岭下、嘉陵江畔的虞关乡。青泥岭是历史文化名山,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为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虞关是宋代吴玠、吴璘兄弟抗击金兵入侵中原的古战场,受了盛唐文风的熏陶,感染了铁马金戈的激越豪迈,文武兼具、网名青泥剑客的许吉荣一手执笔为文,一手仗剑行侠,嘉陵江边一声长啸,跃入陇南文坛,令观者击掌叫绝。
    先说青泥剑客酒场上的侠肝义胆。许吉荣体态魁梧、健壮,性情豪爽、磊落,说话高声大嗓,从不察言观色、拐弯抹角,颇有剑客神韵。如此性情之人,喝酒自然痛快。这么些年的交往下来,我与许吉荣在一起喝过多少次酒,早已数不清,对其酒风我一直十分的恭敬。2011年端午假期,县作协组织了来自兰州、成县、徽县等地的20余名作家、诗人去高桥乡王湾村,与当地村社联手举办“相聚王湾”新农村建设采风笔会。晚上吃饭时,热情的村社干部们不断给大家敬酒,饭后,回到住所,激情难抑的一帮文友们又摆开酒场,接着把酒言欢。我不胜酒力,中途几次借故开溜,都被文友们连拉带抬地拽入战场。凌晨两点多,徽县文友们都不见了踪影,我踉跄着出门去方便,醉眼朦胧中看见许吉荣独独一个人坐在房檐下,背靠着柱子闭目养神,不时地打一声酒嗝……山村的夜空清清朗朗,山影迷离,习习而来的山风一吹,我清醒了许多,一丝感慨由不得涌上心头:真男儿谁个不曾醉卧疆场,男子汉岂能临阵逃之夭夭。青泥剑客风范果然非凡啊!
    去年以来,由于身体原因,吉荣喝酒有所节制,每次文友们酒场上相聚,他能喝的时候,则痛快淋漓地饮下三五杯,不能喝时,就把杯子倒扣在饭桌上,任人再劝也不喝一口。我深知其秉性,知晓他不是耍赖之徒,所以每遇别人劝他酒时,就替他解围,不勉强他。真正的酒友是以诚相待,心灵相融的,能饮则饮,不能饮也不必勉强,随身体的状况顺其自然为佳。饮酒舒心爽身,才是快意人生。有了侠肝义胆,滴酒之中也显真情真性。
    再说许吉荣文学写作中的真挚率性。文如其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文,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仗剑行侠、笑对人间的剑客笔下肯定写不出阴柔腻肤的脂粉文章。翻阅吉荣的文稿,篇篇可见性情,处处尽显率性。一如阳光下的沙滩,河川里的水流,无遮无拦,不扭不捏,坦荡荡对天,清洌洌入地。
   出身农家,十多年的乡镇工作经历,多年的办公室文秘工作,生活、工作的环境为许吉荣的文学写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为他的写作烙刻上了紧跟时代主旋律,呼应时政,追随焦点的明显印记。
   文集中收录的近百篇文稿,分为“乡间往事”“寄情山水”“人生感悟”“闲言碎语”四部分,分别展现了作者对乡土的诉述与留恋,对家乡山水的热情唱赞,对人生的体察感悟,对世相的针砭评述。除了不多的几篇文字较长一些,绝大多数都是一两千字的短文,这其中的根由,既与所写事物的微小有关,更与作者豪侠爽直的性情紧密相连。短小并不意味着缺少内蕴,简约、质朴的话语只要能阐发出哲理,抒发生活的真谛,一样的牵动读者的心肠。诉述乡土的《土炕情结》《院儿》《山野菜》《地板的话题》《圆梦》《种田者说》《失宠的农具》等篇什,通过叙述乡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迁,不仅引发我们的乡土情思,也使我们受到种种启迪。《寄情山水》哪一组文字,让我们对家乡诸多平时看似不起眼的“身边的风景名胜”有了全新的认识,激发出我们对家乡的爱戴和自豪。《人生感悟》中的篇章,写的虽然都是身边的凡人小事,细枝末节,但以小见大,以微见著,如《永不消逝的琴声》《守住自己的一口井》《在住院的日子里》《假如给我三天生命》《改变自己》《莫让心悬半空中》《保持心灵的晴空》《说看透》《说朋友》等,看似大白话,实则是作者历经数十年生活磨练后,心底流淌出的汩汩清泉,展示出作者对人间世相及生命本质的觉悟和通透。
    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我的乡镇工作笔记》这篇近两万字的系列散文,该文在这本文集中算得上是压轴之作。大约是三年前吧,刚在吉荣的博客里看到他写的笔记开篇文字,我就觉得这是一篇值得花功夫好好掏挖的东西。饭后和吉荣出门锻炼身体时,我把我的想法对他说了,鼓励他好好整个系列散文。在乡镇工作多年,又遇上那些一去不复返的特殊年代里的特殊事情,吉荣有他独特的写作资源,这是我们其他人非常渴慕却无法取代的。勤奋的吉荣没有使我们失望,断断续续地于工作的间隙里写出了八九篇反映乡镇工作方方面面的文章,亲历亲记,详实生动的记述文字,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悠长。遗憾的是挖掘尚未到底,有许多方面碍于种种因素没有写到位,或者笔触没有涉及到。对此,吉荣有他的苦衷,这我可以理解,只有期待来日,弥补这一缺憾。
    最后,再吹毛求疵,说几句逆耳之言,供吉荣参考。估计是受平日工作中的惯性影响吧,文集中的某些篇章新闻气息盖住了文学味,时评的色彩遮掩了散文的面目。文体的模糊于散文写作并无不妥,关键是要做到形散神不散,神散的话,文章就显得飘渺糊涂开了。还有个别篇目因率性过头而显粗陋相,因注重表面而呈肤浅态,因过度直白而少内涵、欠余韵。凡此种种,都需要作者在以后的写作中通过多读经典、潜心揣摩、刻意挖掘去加力提高。
    吉荣没有大学读书学习的经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凭着自身的执拗和勤奋,练就一腔剑胆琴心,以家乡的山岭为笔,蘸滔滔嘉陵江水,谱写出了一篇篇发自肺腑的激扬文字,已属不易。衷心祝愿他以这本书的结集出版为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写作征程上走得更加高远。
是为序。
                                                                                                 2014年1月20日于洛坝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