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学习压力都很大,很多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及自己早点休息。通常,在宝宝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忙代劳。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宝宝眼前的困难,但是从长远来看,大错特错。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宝宝的成绩有所提升,反而会让孩子错误的以为,出了任何问题,家长都可以帮忙摆平。进而,使宝宝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从某种程度上讲,李某某就是个实实在在的例子。
5.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错的
有些父母常希望和孩子交流,于是他们耐着性子听完了孩子要说的事,接下来就说:“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错的。”父母使用“但是”一词,会让孩子渐渐感受到父母并为未认真倾听自己,不过摆姿态,从而厌倦交流。家长可以用“如果……会更好”句型来取代“……但是……”。
6.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自己得过且过,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7.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教育孩子不是上课,打个电话可以教育,传递一个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的相处更是好的教育契机。教育的长短不由时间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用不用心教育,会不会教育。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就算有了时间也教育不好孩子。
8.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物质奖励看似是一种增强孩子动力的保障,其实弊大于利。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如果他考砸了你惩罚他,考好了奖励他,他会误以为学习是为家长学的。如果有一天,或者有的孩子不把物质奖励当作一种动力,那么他还如何学习?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地带。
9.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10.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谁管的了你啊?
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旧错重犯,这样说会让孩子很委屈。这种方法用两次会让孩子很愧疚。但是用多了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索性将错就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