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时代的曹氏丕、植兄弟,他们的作品本来是不相伯仲的,前人重曹植而不重曹丕,但刘勰说了句公平话。他在《文心雕龙·才略篇》中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丕)虑详而力缓……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此处以“位尊减才,势窘益价”简单八个字,说明了两兄弟,因哥哥做了皇帝,减了才,弟弟不得已,别人同情他而地位提高了。
王船山善于批评他人之诗,他在《姜斋诗话》中道:“曹子建(植)之于子桓(丕),有仙凡之别。而人称子建,不知子桓,俗论大抵如此。”此处指曹丕是仙,曹植是凡。可见我人读书,不可只听一个人的话,否则见解有限也。
文学贵能自觉独立,其本身即有独立的价值技巧,此即始于建安文学,特别是曹丕发表《典论·论文》以后,于是魏后有两晋,再下去是齐、梁、陈,此时期之政治虽黑暗,但文学却极昌盛,此时期之宗教、艺术、音乐均达到极伟大之成就。
当时对文学提出最著名的理论是陆机士衡,著有《陆平原集》。他的《文赋》一文,是专讲文学之写作技巧。不过,却忽略了文学的道德价值。陆机特别强调一个人在创作前不可贸然下笔,应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自己的丰富学历与经验以后,然后才开始写作,如此的作品,才是充实而饱含光辉,写作时并加以适当剪裁,将“物”、“意”和“文”加以融会贯通,然后才能达到“诗缘情而绮靡”的抒情意境,而把先秦时期那种道德功利观念弃之于后,并将文学体裁有句读文加以填充而分为十二类。将有韵文分为赋颂、哀诔、箴铭、占繇、古今体诗及词曲六类,将无韵文分为学说、历史、公牍、典章、杂文及小说六种。
陆机在《文赋》中,所谈论到的包罗命意、遣辞、体式、声律、文术、文病、文德及文用各项。时人赞他“天才绮练,当时独绝,妙融情理,心识文体,故作《文赋》”。认为旷古以来,未有能及此篇之精碻者。
且陆机本人,天才秀逸,辞藻优美,葛洪赞他道:“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丽妍赡,英锐飘逸,亦一代之绝乎!”其受人推崇如此。 |